【特稿】江城,一腔热血在燃烧

发布时间:2020-08-25 16:48:16    来源:中国网    作者:邵龙飞 庄颖娜 李晓明    责任编辑:谢露莹

在武汉抗疫一线,陈薇院士查看核酸检测数据,右一为张晓鹏。张振威 摄

在对病毒进行核酸检测的过程中,军事医学专家组发现影响检测灵敏度的因素很多——首先,患者体内排出病毒有一定的“窗口期”;窗口期外,咽拭子检测到病毒核酸的几率会下降。另外,采集样本的手法和试剂盒的操作使用都可能直接影响检测的准确度。

如何才能有效检测新冠病毒感染?专家组组长陈薇院士把解决这一问题的任务交给了张晓鹏。2月中上旬,张晓鹏和战友们开始搭建基于化学发光法的全自动抗体检测平台。

那是张晓鹏记忆中最紧张忙碌的时刻——

凌晨,完成每天例行的核酸检测任务,脱下防护服,穿上白大褂,从一个帐篷实验室钻进另一间“实验室”——一个他存放物资的仓库里的角落。没有实验边台,普通桌子承重不够,张晓鹏就跪在泡沫板上,几乎用一种趴着的姿态调试仪器设备。

“比这更艰苦的条件我也经历过,”张晓鹏笑着说,“但当时压力最大的是一直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张晓鹏的实验“好像是搭了一个小作坊”。正常情况下,60个样品的检测周期只需要大概2个小时。而在初到武汉时,经常一折腾就是4、5个小时,往往还没有结果。即便如此,张晓鹏也不舍得喊战友来帮忙:“大家任务都很重,每个人都很辛苦。”

作为新冠病毒感染的辅助诊断,这一平台可以同时检测新冠病毒N和S蛋白的IgM和IgG四种抗体。建成后,军事医学专家组借助这一平台,先后帮助火神山医院、泰康同济医院、湖北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等多家医院进行了血液样本筛查,有效提高了新冠肺炎患者临床诊断的精准度。

6月1日,军事科学院为军事医学专家组举行归建仪式,举旗者为张晓鹏。军事医学研究院提供

新冠肺炎和其他呼吸道疾病的混合感染,是临床诊断和治疗面临的另一大挑战。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掩盖了以往许多冬春之际多发的流行病,比如流感、腺病毒感染等。是否存在混合感染?如果存在,如何甄别判断?

为此,在陈薇院士指导下,2月中下旬,张晓鹏和战友们又建立了一个多重病原检测平台,可以同时检测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等16~22种呼吸道病原体。

曾有两例危重患者,医院运用多种治疗方案,效果都不理想,更加细致的检测成为临床治疗最为迫切的需求。

接到医院需求后,张晓鹏和战友采集了患者的血液、咽拭子、尿液等各种体液标本进行综合检测。检验结果显示,其中一位重症患者是新冠肺炎合并乙型流感,另一位患者的标本中存在肺支原体感染。这些检测指导临床实施了更有针对性的治疗。

从“提速”,到“全面升级”,这一进化到“3.0”版本的精准诊断平台,帮武汉一线的临床救治解决了许多关键性问题。而在平台不断优化的背后,是张晓鹏和战友们一个又一个的不眠之夜,凝结着他们不畏艰险敢于迎难而上的决心和信心。

回到北京后,张晓鹏时常回想起在武汉的日子。目睹过日出,见到过星辰,品尝过冷雨,也感受过和风,可这些对于现在的张晓鹏来说更多是一种想象。在武汉,宿舍、实验室几乎两点一线的生活,让他无心多看周围的环境。生长在帐篷实验室旁边的一棵大樟树,却真真切切地记住了张晓鹏低头赶路的身影。

聊起病毒、抗体、疫苗,张晓鹏的眼睛里总是闪着光,语气平淡,却透着沉稳与自信。那些听起来晦涩的专有名词,像是一块块拼图,拼成了张晓鹏在武汉抗疫81天的岁月。

张晓鹏的日常工作,让他早已习惯了寂寞,也习惯了用很长很长的时间去等待一个未知的结果。在武汉的81天,则让张晓鹏“感受了一种全新的‘人生’”。迅速地检测、迅速地反馈,当一个个检验结果摆在眼前,张晓鹏知道,这些冰冷数据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颗颗火热跳动的心。

<  1  2  3  4  5  6  >  


分享到: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