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凯对革新发明进行测试。赵佳庆 摄
张俊凯研发高寒条件下柴油发动机定时启动器。赵佳庆 摄
追求一种工匠品质——
“求知什么时候都不能按下暂停键”
大国工匠之于国家,“士兵工匠”之于军队。
入伍24年,对汽修的专注与坚守,让张俊凯在日积月累中不断实现创新突破,渐渐赢得了汽修领域“士兵工匠”的赞誉。从“汽修一哥”到“战士发明家”,从“技术大拿”到“士兵工匠”,凭啥?他说,“车间里摸透战车每个零部件的脾气,战场上就多一分保打赢的底气。”
爱琢磨的人,眼里都是创新课题。
——在维修汽车变速器的过程中,张俊凯发现以人力拆卸组装,费时费力又危险,于是设计出变速器托架,简单机械取代了人力,安全方便又高效。
——2007年,部队配发医疗方舱,原有的供电车无法满足方舱的供电需求,张俊凯主动请缨攻关这个课题,他跑遍全国大型发电设备生产厂家,带领课题小组攻克发电机安装调试、触控程序编写等9个核心技术,仅用3个月时间,便设计研发出自行野战发电车,不仅解决了方舱的野外用电问题,还为部队节省了几百万的采购经费。
24年间,张俊凯修理过的车型超过30种,车辆8000余台次,单调枯燥的拆卸、维修、组装,没有扼杀他的想象力,反而造就了他对车辆装备庖丁解牛般的了熟于心,为他深耕细作革新器材提供了良田沃土。
张俊凯身上有一股犟劲和韧劲:一旦决定干啥,想尽法子都要干成。
2008年冬,黑龙江完达山脉滴水成冰。一场检验高寒地域野战保障能力的演练拉开序幕,运输分队30余台车辆装备的维修保障任务,就落在组长张俊凯的头上。
降温、降雪,寒潮预警。
车队日行千里,一夜修整,没承想就在天明出发前,却有多辆柴油运输车“趴窝”。张俊凯火急火燎跑去查看,原来,零下30几度的低温,把发动机的机油冻成了“浆糊”。他赶忙带着修理工钻车底用火盆烤、喷灯烧,折腾半天,车辆才发动。
车队因为贻误战机挨了批,虽然算不上故障,却让他这个维修保障组组长的脸上挂不住:“咱还是没把车琢磨透!它的‘心脏’因为天冷‘罢工’,能不能给它装个‘起搏器’?定时启动一下,保持温度,防止冻住。”战友觉得他是异想天开。
“是山就有顶,总能爬过去!”工作之余,张俊凯查阅资料、请教专家,寻求破解之法。哈尔滨工程大学一位教授被这个孜孜以求的军人和他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所打动,指导他攻克了发动机自控技术这座“高峰”,研发出全军首个严寒条件下“汽车定时启动运转保温装置”。
毫厘千里,成功往往在于精益求精的细致和一丝不苟的坚持。为测试可靠性,张俊凯带着设备跑去中俄边境小城满洲里,在极限环境下进行测试。
这天夜里1点,满洲里的气温降至零下43度。几辆运输车的急行灯忽然亮起,发动机同时启动运转……“发动机温度升至60度,车辆自动熄火,用时13分22秒……”驾驶室内的张俊凯一边搓着手,一边对着录音笔进行试验数据记录。“气温最好再降点儿……”张俊凯用手套擦着冻得发红的鼻子喃喃自语。 回到房间,张俊凯把录音笔中的数据一一记录在测试报告单上,然后裹紧大衣,靠在床头闭目养神,再过几十分钟,他还要进行下一轮测试。
扁担挑水两头搁,顾得了一头,顾不了另一头。此时,千里之外的哈尔滨,预产期临近的妻子李宏已经住了好几天院,她先后打来几次电话,虽然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几句话,但张俊凯已明显感到妻子话中隐藏的焦虑。眼前这套装置也是“怀胎十月”,如今正是试验的关键阶段,恰如待产的婴儿,怎能说走就走!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经周折,装置通过了极寒气候的检验。这台装置设有两种模式的定时启动,实现了车辆在零下20度至50度低温条件下维持快速启动能力,有效提升了高寒地区野战运输保障能力。 普通岗位胸怀梦想,普通一兵成就传奇。张俊凯在汽车修理这个不起眼的岗位追逐着强军梦,把车工、钳工、电焊、钣金当作谋打赢的“十八般武艺”,在不断实践摸索中,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先后研制出10多项革新器材。
2011年,在科研成果申请现场,张俊凯的发明受到质疑:“你一个初中生,能研究这个?”当张俊凯仔仔细细把装置设计原理说给专家后,专家一拍桌子:“就凭你这股好钻研的劲儿,肯定假不了!”“汽车定时启动运转保温装置”一举拿下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成了不折不扣的“兵专家”。
书痴则文必正,艺痴则技必良。张俊凯以匠人之心痴迷于专业,以胜战之心专注于打赢,从拧紧一颗螺丝钉、做好一道小工序做起,精益求精、久久为功,最终成为领导眼中的“能人”,战友眼中的“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