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伍24年,张俊凯带过的徒弟已有上百名走上了维修骨干岗位。赵佳庆 摄

2014年冬天,张俊凯在教导队为刚入营的新兵做演讲。田国庆 摄

练就一身工匠本领——

“一定要让战车回归战位”

张俊凯的爱好不多,逛汽车用品店、收藏汽车修理工具仅有的两个爱好都与修理有关。一些老旧工具损坏了,他舍不得丢,总是收到自己的“百宝箱”里,战友们调侃他是“废品回收站”。

2005年,张俊凯与妻子李宏结婚。趁张俊凯休假在家,李宏要求老公带她逛街,没承想老公带他逛了一天的汽车保养用品店,还买回了一堆扳手、钳子,这让新婚燕尔的李宏哭笑不得,气不打一处来。张俊凯却一脸严肃:“傻媳妇,别瞧不上这些铁疙瘩,它们都是战场上救命的玩意。”

因为专注,所以卓越。对汽车修理的专注和长期经验的积累,使张俊凯练就了一套“听声音、摸温度、闻气味”的查障本领。

2019年11月,一场演习大幕即将拉开,出发前,驾驶员小李发现车辆突然出现抖动、加速无力的问题,找不出缘由,只好向张俊凯“求救”。

迅速赶到现场的张俊凯听完小李的叙述,迅速启动车辆,打开机箱盖,拿着一把长螺丝刀,把刀尖贴到发动机上,另一头贴着自己的耳朵,就像在倾听汽车的诉说。依靠自带“听诊器”,不到3分钟,他就诊断出“一缸火花塞漏电,缸线老化……”小李情不自禁说了句:“神了!”。

“神”的背后,是张俊凯融入血液的专注和刻进生命的执着。

美国作家格拉德曾提出“一万小时定律”,即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万个小时的认真钻研。张俊凯对此深信不疑。然而,对于只有初中文化的他,要把一辆车大大小小、成千上万个零部件认全,把复杂的结构原理弄明白,实在是太难了。脏不怕,累不怕,一看书本就害怕,但是为了能快速“成匠”,他狠下心来,像蚂蚁啃骨头一样刻苦钻研,白天跟着师傅车前车后转,专挑脏活累活干;晚上捧着教材研究故障原因,学习一个原理,就对照一下部件;掌握一项技能,就做一下总结,书籍翻破了几十本,笔记记了25万余字,最终熟练掌握了车钳铆焊、钣金喷漆、制图加工等10多种技能。

如果说骑兵爱草原,水兵爱大海,飞行员爱蓝天,要问张俊凯爱什么?他一定会说,修军车。

一次,他到原沈阳军区装备部维修中心学汽车修理。该维修中心是当时军区范围内最大的修理厂,不仅维修故障军车,而且还有很多地方车辆也慕名而来,其中不乏奔驰、宝马等豪华品牌,很受大家青睐,不过张俊凯却认为研究老旧军车更有价值,它们曾经为国防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现在依然在奉献着自己,一定要让战车回归战位,让这些“功臣”重返战场。

于是,只要是军车需要维修,张俊凯总会抢着上。解放141、北京213到吊车、消防车、电站车,他都来者不拒,因此每月工作讲评时,张俊凯永远都是修理军车数量最多、效果最好的那个。一次,某部送来一辆破损严重的大客车,本想报废,却被张俊凯修好了,单位还专门为他写来感谢信,称赞他是“军用车辆的好医生”。

战场,就是战士的主场。从白山黑水到巍巍泰山,从漠北边陲到塞外草原,从巡修检修到联保联演,哪里任务重哪里就有张俊凯的足迹,哪里有故障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就像打了兴奋剂永远不知疲倦。

2016年7月,正值鲁中最热时节,张俊凯和战友奉命在山东某地集结出征,剑指朱日和。由于参演车辆有很多从东北地区抽组至山东编组,一些车辆因“水土不服”,在1500余公里的长途机动中性能变得不稳定,兼任修理工和驾驶员的张俊凯,上车就开车,下车就检车,基本上24小时连轴转,尽管整整3天没咋合眼,可满是灰尘的脸上,那双眼睛始终目光炯炯。他的不辞辛苦,换来了全部车辆按时抵达的首战告捷。

行与不行,往往体现在关键时刻。去年国庆阅兵分列式倒数第二次合练,军委首长亲临现场,各装备方队即将完成最后一次发动。这时,张俊凯所在方队一台车辆无法正常行驶,此时距合练开始已不到10分钟。

远处,将星云集;现场,凝重如山。张俊凯和汽车厂家派驻工程师代表火速前往,检查车辆状况,厂家代表判定原因:由于车辆制动皮碗损坏,导致制动气室漏气,无法维修,需要对零部件进行更换。看着专家做出的结论,现场顿时鸦雀无声,大家都知道,这不仅意味着这辆车无法参加合练,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将会影响整个阅兵进程。

“可能是昼夜温差大,皮碗热胀冷缩导致零部件密封不严造成的,紧紧螺丝试试。”不等厂家代表反驳,张俊凯拿起两把扳手俯身钻入车底,一边叮嘱驾驶员不断踩踏制动踏板,一边沿着制动气室外壳对螺丝进行紧固,很快故障排除。

在张俊凯眼里,战车就像自己的孩子,只要经过他的双手,必须雕刻成精品。一个决心把工作打造成“艺术品”的人,一个不舍微末、沉潜蓄势的人,都能从平凡走向非凡,既使走在一条小路上也可以通往星辰大海。

<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