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的宿舍陈设简单,一张单人床、一个铁皮柜、一张老书桌、一把旧凳子、一台饮水机,再也找不出另一件家具。谢露莹 摄
    

从空中转到地面、从座舱转到方舱、从舵杆转到键盘,李浩为了克服年龄偏大,记忆力逐渐退化的劣势,把各专业要点编成顺口溜反复记忆。别人学一遍、他就学十遍甚至几十遍。厚厚的专业书籍被他翻的破旧不堪,到处都是胶带补丁和密密麻麻的手记。李浩经常和20多岁的小伙子们一起冲10000米,每天通过增加训练量来保持身体的最佳状态。

荒凉、艰苦、寂寞,是常人眼中的戈壁滩。而李浩看到的却是内地无法相比的净空条件和远离喧嚣适合科研的环境。

边接装边改装边训练,两年时间内李浩不仅在未知领域摸索出一条“改装之路”,更为后来人铺就了一条“捷径”,将无人机人才培养送上了“快车道”。在李浩悉心带教、倾囊相授下,第二批该型无人机飞行员陈永超、应侠、肖育明、蒋伟仅仅用了3个多月就改装完成,大大缩短了成长周期。

“机遇稍纵即逝,抓住了就能乘势而上,抓不住就可能错过整整一个时代。”部队组建那天,政委杨运波说的话深深刻在了李浩心里。

这是时代的召唤。“不紧随时代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不可能有今天这样好的形势,也不会有我李浩的今天。”正如李浩所说,他的每一次转型,都是时代塑造的结果。

生逢其时的我们,面对改革这场“大考”,需要回答许多直击心灵的“叩问”,既要承受起改革之“痛”,更要肩负起改革之“重”,探索出一条“更好的”道路。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