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创客”崔道虎:30年匠心“筑巢”,托举大国长剑
火箭军某旅一级军士长崔道虎(中)在与战友探讨设备改进方案。刘明松 摄
尖兵本色造就大国工匠
“初心不改,重复岁月对得起每寸光阴”,崔道虎的微信签名,是他“以工匠精神建和平盾牌”的写照。
入伍30年,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通“风、水、电、机、焊”技术,梳理《技术手册》,成为官兵破解难题的“宝典”,是“行走的小百科”和施工把关人。
列兵张伟放线偏差5厘米,被崔道虎严厉批评:“打仗的工程,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他言传身教,两年后,张伟成为全连最年轻的作业组长。
某阵地防水材料损坏,有战士认为无需处理。崔道虎严肃警示:“阵地建设不能含糊,今天的瑕疵可能成战争隐患!”他一直盯着,等到整改完毕才离开。
他不只与问题较真,更与自己较劲。负责轨道安装,虽达标,他仍从焊点入手,研究电流、温度、顺序,反复调试。战友劝他,他说:“要让大国重器走‘平坦大道’。”
这一较劲就是7年,历经8个工地,他终于将接头平滑度大幅改进,焊接效率提高70%。
“把工作做专、精、细、实,是我的责任。”他以“严实”为刻刀,诠释“施工零误差、质量零缺陷”,筑就胜战工程。
他的多项革新技术填补国内空白、获得专利,地方某公司许诺给其高额转让费、高薪,均被他拒绝。他的革新成果全部以单位名义上报。同学劝他想想后路,他说:“成果从一线来、为打仗研发,应属于部队。导弹工程兵的‘诗和远方’,是为长剑‘筑巢’。”
记者手记
深山里的“星光”与“答案”
初见崔道虎的创新成果时,那些带着工地尘土气息的发明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多功能自动除锈机的平稳转动,钢板自动冲孔机的精准起落,重型设备翻转平台的稳稳托举——很难想象,这些斩获国家专利、填补行业空白的成果,竟出自一位扎根深山30年的军士之手。
但当我翻开他随身携带的“创新小本”,纸上密密麻麻的字迹与草图,才真正揭开了这些发明背后的“答案”。
本子里没有宏大的理论,满是琐碎却滚烫的细节:有战士崔玉星受伤后“能不能让除锈不那么险”的念叨,旁边跟着“研发自动除锈机”的粗重划线;有施工高峰时“钢板打孔赶不上工期”的急笔记录,后面贴着零件拼接的草图;还有“轨道焊接不够平滑”的反复备注……
崔道虎指着这些字迹笑了:“说是创新灵感,其实是战友们的难处、施工的堵点,是逼出来的。”
采访中,他总是提及自己学历不高,可聊起国家最新的科技动态,眼里立刻亮起光。谈及人工智能,这位军士说得实在又透彻:“AI不是啥玄乎东西,它可以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我们要用好科技,让它来确保施工安全、优化技术参数,战友们就能少受点罪,阵地也能更优质”。
临行前,山谷里传来《英雄的导弹工程兵》的歌声。崔道虎正带着新兵检查设备,胸前的党员徽章在阳光下亮得耀眼。我忽然明白,深山里的“星光”从不是孤灯一盏——他们是一群像崔道虎一样的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他们把战友的安危、阵地的质量、国家的需要都装在心里,用常年的坚守与较真,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而那些藏在小本子里的牵挂、石头里的坚守、创新里的担当,正是导弹工程兵对忠诚最生动的注解,也是中国军人给这片深山、给大国长剑的最好答案。
编审:张艳玲 蔡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