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手自兹去,光彩照后人:深切缅怀国防大学朱敦法校长

发布时间:2021-09-06 15:26:42    来源:中国网    作者:廖毅文    责任编辑:刘颖

挥手自兹去,光彩照后人
 ——深切缅怀国防大学朱敦法校长

图为1992年2月,邓小平南巡时亲切接见朱敦法。

朱敦法校长是一位德高望重、平易近人的老领导,在军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我虽然没在他的领导下工作过,也不是来自同一支老部队,但在与他生前的接触中,深深地被他的传奇经历和崇高风范所感染。当我得知他离世的消息时,悲痛和惋惜瞬间弥漫心头。责任督促我将记忆片断连缀成文,纪念这位小八路、老司令、好校长,传承人民军队的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八一大楼、京西宾馆等公共场所多次见到朱敦法校长,但真正与他相识,还得从2004年10月,我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新墓落成仪式访问团成员赴朝访问时,撰写的一篇《卜克,您在哪里》的报道说起。

图为青年时代的朱敦法。

那是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我们访问团一行来到朝鲜平康郡上甲里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敬献花篮。带领我们拜谒烈士陵园的是一位78岁高龄朝鲜老人,名叫金成浩。他说,这座陵园是1955年志愿军官兵和当地群众一起修建的,掩埋着上甘岭和五圣山战斗中牺牲的烈士。在志愿军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殊死战斗中,他经常向阵地运送物资,护送伤员,与志愿军官兵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

当我们愈离开陵园时,他突然从怀中掏出一个硬纸夹,展开贴着的两张照片,一张是一名志愿军少校军官的戎装照,下面的注释是“斗流峰高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长卜克”;另一张是卜克少校与他的合影,前排还站着6名身穿朝鲜民族服装的少女,下面的注释是“和斗流峰高地的志愿军指挥官在一起,1958年2月21日”。老人托我们帮助他寻找照片中的卜克。时光流逝了近半个世纪,照片依然保持得很完整,没有一丝皱褶,只是边角稍微发黄,见证着那段难忘历史和战斗岁月。

老人告诉我,他与卜克是在前沿阵地认识的。艰苦的战争环境,使他们成为莫逆之交。停战后,他们在此建陵守陵,直到1958年志愿军奉命撤出朝鲜,他才与卜克不得不分离,但相约还要在陵园见面。可沧海桑田,物转星移,关山阻隔,他们失去了联系。所以,每当有中国代表团来扫墓时,他都急切地寻找卜克的身影,打听卜克的下落,可一直没有任何消息。听到老人发自心底的呼唤,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紧紧地握着老人的手说:“金大爷,您放心吧!我一定牢记您的重托,尽一切可能帮您寻找卜克。”

回国后,新华社用通稿发表了我撰写的《卜克,您在哪里》一文,《解放军报》全文转载。没想到,这篇文章被国内外许多媒体转载,很快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他们积极搜索久远的记忆,纷纷提供各种线索和史实,帮助我们寻找卜克同志。在《解放军报》刊登的当天,军委办公厅原主任董良驹中将就给我打电话说,卜克这个名字,他有印象。当年在朝鲜战场,卜克是志愿军16军47师的一名团政委,文中所说的斗流峰高地也熟悉。时隔一天,国防大学原校长朱敦法上将向我提供了一条让我更加惊喜的消息,他在志愿军47师141团当团长时,卜克是该团政委,他们是老搭档。

当我通过社会各方提供的线索,得知卜克离休安置在石家庄某干休所、仍健在的消息后,马上反馈给了朱校长。他俩从朝鲜归国后失去了联系,一直天隔一方,杳无音信,听到找到卜克的消息后,朱校长十分激动,以古稀之躯专程从北京赶赴石家庄看望老战友,并在生活上给予帮助。这种在枪林弹雨中结下的战友深情,让我看到了朱校长的侠肝义胆,感受到一种温暖的人性光辉。细节见精神。一个人值不值得受人尊重,与身份和地位无关。只有高尚品德和行为,才能被人们永远铭记。

通过寻找卜克与朱校长真正相识后,虽然我与朱校长交往不多,但我十分关注他,经常从国防大学老领导赵可铭政委和一些战友那里了解到,朱校长离休后,仍然十分关心党、国家和军队建设,关心国防大学改革发展,关心老区建设和社会公益活动,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还与老伴勤学不辍,习研书画,多次举办个人书画展览。每当听到他的这些消息,都会让我倍受鼓励和欣慰。

1  2  3  4  5  6  >  


分享到: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