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为民永不褪色老兵:患尘肺病仍奋战在岗位

发布时间:2018-07-27 09:55:15    来源:    作者:周久虎    责任编辑:戚易斌

不忘初心

——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上

王一春工作时有“三件宝”:不管走哪,他总是一部摩托车走村串户,一件军大衣遮风挡雨,一个笔记本了解村情民情”。“三件宝”是王一春作为共产党员,时刻不忘初心,把人民的冷暖牵挂心上的真实写照。

2016年,柘田村由原四升村、和凤村、柘田村三村合并而成,共有39个村民小组,3500余人,是衡南县村情最复杂、经济基础最差的村之一。为了尽早改变村子落后的现状,担任村支书的王一春上任伊始,便挨家挨户对村民进行逐一走访,与村民谈心、交心,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走访中,王一春发现村里落后老旧的道路交通是影响村子发展的一大难点,2016年,他千方百计筹资87万元,提质拓宽了村里的2条公路。2017年,他又筹资200余万元,在驻点帮扶单位的帮助下,对全村2.8公里的通村公路进行了硬化。

为改变村容脏、乱、差的面貌,王一春动用400多个工日,新建68个垃圾池,发放857个垃圾桶,把历年来的陈旧垃圾全部清理干净。他多次上门做村民的工作,让村民了解卫生环境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在他的耐心劝导下,村民们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现在的慢慢自觉执行,村子脏乱差的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王一春的不懈努力下,柘田村率先通过衡南县环评验收的优胜村。

“他是一个好支书!”这是贫困户王元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我家里情况特殊,妻子瘫痪,子女在外打工,我自己身体也不好,王支书他平时一有空,就要到我家走走看看,鼓励我搞养殖事业,在我遇到困难时,他像老朋友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从不摆架子,现在我的养殖业才刚起步,他就这样仓促地离开了,我心里很难受,像失去了一个亲人。”

在王一春家中,破旧的房屋,简陋的家具,除了一台电视机,家里看不到一件上档次的物品。谈起同甘共苦30多年的丈夫,妻子吴红艳忍不住泪如雨下。她告诉记者,丈夫是一个典型的一心只为他人考虑的人,家里经济条件差,一家人一年到头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所以平时有一口好吃的东西,王一春都要省下来让给家人。有一次去县城喝喜酒,收了两瓶凉茶和一点水果,自己没舍得吃一口,全都装好带回家给家人吃。工作几十年,没有一分钱存款,为了供几个小孩读书,还欠了十几万元外债。“我丈夫临终前,还要求我们,在他去世后,将他的遗体捐献出去......”

痛失爱儿的贺靖艳老人一边抹着眼泪,一边断断续续向记者“数落”儿子生前的种种不是:“每天清早出去,要到深夜,甚至凌晨才回家,明知道自己身体不好,却不懂得好好保养自己,一年到头难得有时间陪我,家里灶屋在去年底倒了,都没有时间去管一下,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帮助村民上了。他就是太想着别人了,他要是自私一点,也不会走得这么快……”

坚守本色

——倾心把军人气节融入血脉

1980年,22岁的王一春应征入伍,分到了广西边防一师。新兵动员大会,团长给大家讲话,说:“一个老爷们儿,一个军人,穿上这身军装,就要做到不怕苦不怕死……”八十年代的西南边疆异常艰苦,后勤保障差,自然条件更是恶劣。但那个年代的人性单纯,一句雪山下的誓言,年轻的小伙子便深深记在了心里。王一春扛着从军为国效力的誓言,扎根在山尖尖上的哨所,一守就是四年。这四年,没人知道他忍受着怎样的孤寂和辛苦,但这四年是王一春最骄傲的四年,历经战火的洗礼,军人品质已深深熔铸在他的骨子里……

认识王一春的人都说,他就两身衣服,夏天一身迷彩服,冬天一件军大衣。旁人问起:“你咋老穿这两件啊?”他总是腼腆一笑。这是他心里的军装情节,穿啥能比穿着军装更踏实呢?竟是因为融入骨子里的军人本色,王一春和妻子吴红艳走在一起,最先是得到曾参加过抗美援朝,同样历经战火洗礼的老复员军人岳父的首肯。结婚后不久,他便和妻子南下到海南特区发展,踏实肯干的小两口收入不错,小日子过得滋润而踏实。但在外发展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家乡的贫穷永远不会得到改变。2008年,夫妻俩忍痛割爱,放弃在海南特区良好的发展前景,投入到家乡美丽乡村建设大潮中。此时,恰逢岳母患病瘫痪在床,为了确保两个都在部队工作的妻舅安心服役,他不顾苦累,主动承担起照顾岳母的责任。

王一春融入骨子里的军人本色也影响到孩子,他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夫妻二人为了供养这3个孩子,费尽心力。孩子是父亲的心头肉,这样的心头肉,王一春能想到的最好归宿,就是部队,他亲身感受到了部队这座大熔炉的价值。因此,在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情况下,送两个女儿分别就读了大专和本科的护理专业,毕业后便让她们竞聘到部队医院工作,并要求非军人不嫁,大女儿已成为军人家属,小女儿也意愿成为军人之妻,儿子王涛考上大学后便入伍,分配到北部战区陆军驻内蒙的边防部队服役。自己虽然离开了部队,但这份感情由孩子们传承,于他而言,也是莫大的安慰。

要照顾岳母,又要供养孩子,王一春两口子这几年的日子过得很艰辛,自己的两个弟弟也不甚如意,大弟弟妻子癌症去世,家里欠了几十万的债务,二弟弟未婚,日子过得也很贫困。

平常时刻看得出来,关键时刻干得出来,退伍不裉色的军人本色竟在不经意间得到显露。2011年,从未当过村干部的他,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被村民推选为村主任,干完一届村主任时,考虑到身体原因,他萌生退意。在当今这个时代,能碰上一个真心为民的优秀村干部不容易。得知他有这个想法后,许多村民一波又一波来到他家,苦苦相劝,希望他再干一届。

老百姓的信任就是最高褒奖。2016年1月,在三村合并背景下,在激烈的竞争中他被高票推举为栗江镇柘田村党支部书记。一家人以为,随着老王的“升官”,成为村里名副其实的一把手,现在全国上下搞社会主义新农村、精准扶贫,修路、农田改造、装太阳能路灯、水塘加固……国家各项投入也是几十万、几百万的经费,掌握这么多行政资源,日子总要好起来了,可他偏偏是个怪人,对自己约法三章。

本来符合条件的事情,都变得不符合条件了。村里的贫困户,都拿到了补贴,领上了低保。唯有他们家还住着摇摇欲坠的破房子;村里的建设项目,妻子试着和他商量,不如给自己的弟弟做,保证能保质保量完成,弟弟太困难了,当哥哥的理应拉他一把。老王的倔劲儿上来了,“我是老百姓一票一票选上来的,不能让人家戳我的脊梁骨,公开竞标!除了我的亲人,谁都能来竞标,谁有本事活儿就给谁!”

国家修高速公路,要路过柘田村,承包商早就是老油条了,修路这么多年,早知道“规矩”,一路修,沿途的村子一路打点那是少不了的“固定节目”。刚接到项目,老板就听闻他是个怪脾气,所以千万百计托人,想会一会这个村支书。托其战友找到他,只带回三句硬邦邦的话:“不必私下见面;有什么事村委会上和大家商量;如果想捐钱,就给村里小学捐吧。”还叮嘱村里人,要支持国家项目,绝对不允许去工地上添麻烦。承包商老板说,修路这些年,还没见过这么“奇葩”的村支书。

<  1  2  3  >  


分享到: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