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日本对华情报战:非法测绘可助对华精确打击

发布时间: 2017-06-01 09:33:11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者: 吴敏文    责任编辑: 刘峻凌

甲午战争前日本对华情报战

甲午战争前,日本对华情报战进入历史上第一个高潮。这次与中国唐代日本对华大规模派送“遣唐使”有本质不同,派“遣唐使”是为了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和典章制度,经过中日双方协商,形式是公开的;而这次日本的明确目的是日本在与西方列强签署的不平等条约中吃了亏,要通过奋发图强把损失从中国找补回来,以中国为壑,形式是隐蔽的。

1871年3月,日本议院参议江藤新平向日本当局提交了《对外政策意见书》,强调对“西陆大国”(中国)加强情报研究的重要性,建议尽快向中国派出谍报人员广泛搜集情报。次年,日本陆军大将西乡隆盛派出陆军少佐池上四郎等3人潜入中国。一年后,3人向日本当局提交了名为《满洲视察复命书》的间谍报告,称“(清国)积弊久生,士气腐败,兵士怯懦,常备军殆成虚名。况朝廷纲纪废弛,贿赂公行,商民怨嗟,皆属实情。如此下去,不出数载,清国势将土崩瓦解”。

有日本“情报战之父”之称的福岛安正自小天资聪明,学习刻苦,熟练掌握英、法、德、中、俄等五门外语,于1874年任日军参谋本部长官山县有朋的秘书,负责为山县有朋收集海外情报。

1879年,福岛安正首次进入中国,乔装成华人,在大江南北游历5个月,收集了清朝大量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情报。他把侦察所得整理成《邻国兵备略》和《清国兵制集》上报日本大本营。其中对大清最为经典的结论是:“清国的一大致命弱点,就是公然行贿受贿,这是万恶之源。但清国人对此丝毫不反省,上至皇帝大臣,下到一兵一卒,无不如此,此为清国不治之症。如此国家根本不是日本之对手。”

据日本学者描述,甲午战争前,中国对于日本而言,已经是手术台上的裸体巨人。由于对当时中国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全面深入了解,日本大本营决计对清国开战。当中日两国在朝鲜陷入和战难决的僵局时,1894年7月12日,日本外相陆奥宗光训令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务之急。为实行此事,可以采取任何手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分享到:

热点资讯

热点资讯

热点资讯

中国青年报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