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岁重新起飞

从有人机到无人机,对于你这个“老飞”来说应该得心应手吧?李浩的回答出乎记者的意料:“一字之差,随之而来的却是思维方式的变革、知识结构的重塑、能力素质的跃升,我几乎是从零开始重新起飞的。”

凭着近30年飞有人机的经验,李浩原以为可以轻松上手,哪想这些经验恰恰成了“拦路虎”,李浩需要彻底打破固有的“一人一机”思维模式,从零开始建构“多人一机”系统思维。无人机是系统作战,需要飞行操控、任务载荷等多席位数人协同配合,一道道无形的坎儿横亘在李浩面前,挑战着这位年近五旬“老飞”的极限。

要想达到“人机合一”的境界,必须全面掌握多个领域十几门专业知识、工作原理。厚厚的专业书籍被他翻得破旧不堪,到处都是胶带补丁和密密麻麻的手记,无论哪个知识点,只要有人问,他就一准儿知道在第几页第几行。几年下来,李浩引以为傲的2.0鹰眼,已经架上了200度老花镜。

在有人驾驶飞机上,飞机的飞行姿态,飞行员可以通过全身所有的感观感知,能够凭借直觉瞬间作出判断。对于无人机飞行员而言,对飞行姿态的感知,只能通过面前显示屏幕上不停变动的几百个数据来分析判断。这就要求飞行员对每一个数据,甚至是无人机整个系统的飞控逻辑都要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就相当于把每个数字都翻译成空中场景,把地面方舱变成空中座舱,这也就是无人机飞行员必备的情景意识。”李浩这样形象地解释。

为获得这种情景意识,每次模拟飞行前李浩都提前1个小时到位,坐在方舱内反复体会,看数据对比飞行姿态、翻原理联想飞有人机时空中动作,最终练就了看屏幕数据就条件反射出飞机空中姿态的本领。

链路传输影响造成无人机飞行姿态延迟响应,李浩一改过去有人机实时操控习惯,对哪个按钮哪根手指按、什么时候按用多大力度按都作了反复研究。边接装边改装边训练,两年时间李浩不仅硬生生在未知领域摸索出了一条改装之路,更为后来人铺就了一条“捷径”,将无人机人才培养送上了快车道。在李浩的悉心带教、倾囊相授下,第二批该型无人机飞行员陈永超、应侠、肖育明、蒋伟仅仅用了3个多月就改装完成,大大缩短了成长周期。

每次带教的时候,李浩总是鼓励大家:“有人机和无人机其实只隔着一层‘窗户纸’。”然而,只有捅破这层“窗户纸”,以往的有人机飞行经验、战法技法才能有效用于无人机作战领域。

改装无人机以来,李浩先后主导无人机操控和作战运用等多项重大技术难题,提出100多条建议反馈厂家,大大提升了我军无人机运用效能。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