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力量的重要选择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球出现了经济大萧条,各海军强国只能开始军备控制,进入了所谓的“海军假日”时代。但是,1922年签署的《华盛顿条约》虽对战列舰提出了严格管控,却对初出茅庐的航空母舰网开一面,各国海军也纷纷抓住这个空子,大力发展航空母舰。究其原因,《华盛顿条约》之所以为航空母舰留出了生长空间,也与“大炮巨舰至上”的年代有关。说到底,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想清楚航空母舰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直到1921年7月,9架各带有8枚123千克航空炸弹的“马丁MB-2”轰炸机,向着美国切萨皮克湾的三艘靶舰一通狂轰滥炸,包括曾经参加过日德兰海战、排水量22808吨的“奥斯特弗里斯兰”号和另外两艘轻型驱逐舰都相继葬身大海。这次历史性的轰炸,令现场观摩的美国陆、海军高级将领大为震惊,它充分证明了空中力量对于海上作战的决定性意义,进而为航空母舰和海军航空兵的发展做好了铺垫。
航空母舰成为海上作战力量的重要选择,最为精彩的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1940年11月,满载着“剑鱼”式攻击机的英国“光辉”号航空母舰奇袭塔兰托军港,英国海军仅动用了21架老式“剑鱼”攻击机,就一举击沉、重创了意大利海军3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几乎使其折兵一半,成为航母发韧之初的经典战例。一年后,日本偷袭珍珠港,“赤城”、“加贺”等6艘大型航空母舰悉数披挂上阵,再次体现了航空母舰的巨大威力。经过这两次经典战役,航空母舰所展示出的巨大海上威力,彻底摧毁了各国海军残存的陈旧观念。
值得一提的还有“珊瑚海大战”。偷袭珍珠港得手后,日本海军企图继续南下,因此与美国海军爆发了“珊瑚海大战”又称“珊瑚海海战”。这次战争是航空母舰之间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双方在约1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打了整整5天,除了飞行员外,双方自始至终都没有见过对手的样子。这种在当时属于“超视距”的作战方式,进而开创了世界海战史上的崭新篇章。此后,世界海战史上一次空前绝后的航母大战——中途岛海战,更是将航母的运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美军最终以损失1艘航母的代价击沉了4艘日军航母。可以说,正是航母大战的成败,决定着太平洋战争的走向,更深刻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新秩序的建立。
二战结束以后,虽然世界上再也没有爆发过如同太平洋战场上那样精彩的航母大战,但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海湾战争直至21世纪的几场战争,到处可见美军航母舰队的身影。航空母舰,也成了美国自诩为“世界警察”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