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老兵退伍,为何都要种一株红柳

发布时间:2018-09-17 10:22:10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肖 瑛 李 磊 冷吉宇    责任编辑:王月

  老兵们最后一次向红柳园敬礼。冷吉宇摄

绽放戈壁的“红柳红”

凌晨时分,上等兵陈康悄悄把一块刻着“兵心永在”的戈壁石埋在了自己栽种的那棵红柳树下。

排长姜鹏批准了这个老兵“再值最后一次班”的请求。他没想到,这个刚入伍时哭着要走的“富二代”战士,如今依依不舍。

陈康家境优越,又是家中独子。初到雷达站,艰苦的环境让他一时难以适应。更让他忍受不了的是驻守戈壁的孤寂,快递寄不到,手机信号时有时无……

新兵下连第一次与父母通话,陈康哭了。

不久,老指导员尹积荣时隔40年重访雷达站。一下车,他看看这、摸摸那,激动得泪流满面。

“雷达站变化太大了,都不敢认了,那么多红柳树在戈壁扎下了根。”他说。

走进红柳园,尹积荣给官兵们讲起他们当兵那会儿的故事。

那时候雷达站刚组建,官兵住的是土坯房,不通电、用水难,刮起沙尘暴床上能积半指厚的沙土;冬天气温低至-30℃,官兵们融雪取水、烧煤取暖。

“当年我们也曾抱怨环境苦,但没有一人主动要求离开,退伍离队时人人哭得稀里哗啦,舍不得离开啊……”

看着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尹积荣语重心长地说:“咱是边防雷达兵,是祖国空天的第一道防线,没有我们的日夜坚守,就没祖国和人民的和平安宁。”

老指导员的一番话,在陈康心中激起波澜。老指导员对雷达站那份割舍不下的真情,让他一下子明白了许多——有战友在,有班长在,再偏远再艰苦的地方,都是自己的家,既然来当兵,就要扛起肩上这份责任。

两年的军旅生活转瞬即逝。即将告别部队,留在陈康身后的是一串扎实的成长足迹。

他不仅下连当年就通过专业骨干考核,还在操纵专业擂台赛中一举夺冠,成了连队有名的“小能人”;在生活中也成了“积极因子”,各类文艺活动总能见到他的身影,他还常常用自己的“成长心路”感悟开导身边的战友。

“也许我很普通,但能成为班长眼中的好兵,我很骄傲。”陈康说,今后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绽放戈壁滩的“红柳红”。

战士心中永远的家

离队在即,下士唐臣臣整日睡不踏实。

戈壁滩上的日出特别美。遥远地平线上的一个光点,渐渐把戈壁染上层层金黄。阳光照耀在红柳枝上,那火红的颜色格外令人心动。

唐臣臣是连队炊事员。戍边5年,每个日出,他都在忙碌着为战友准备早餐。

雷达站距最近的居民点近百公里。唐臣臣每周都要随车去镇上购买蔬菜、米面等物资,帮战友收发快递。他说:“在这么艰苦的地方驻守,战友就是最亲近的人。”

唐臣臣听老兵说,30多年前戈壁滩上没有路,官兵外出采购跑得比现在难。驾驶员辨识方向,全凭来往车辆遗留的车辙印迹。一个大雪天,返程的汽车迷路抛锚,带车的排长王留金在暴风雪里走了8个多小时,才返回连队……

王留金带人找到留在汽车里的另外两名战友时,他们已冻僵了。当晚回到连队,驾驶员张文华流着眼泪说:“终于回家了,我还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们了。”

这样的心情,唐臣臣深有体会:“每次离开连队心里都不踏实,回到连队就像到了家一样。雷达站艰苦,却是我们共同的家!”

戍边生活,有了亲密战友情,吃苦受累的日子变得“有嚼头”了。

“每当战友们乐呵呵冲进饭堂,问一句‘又做了啥好吃的’,我便找到了工作的价值。”这段时间,唐臣臣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他把主食库里的食材重新规整了一遍,把灶台刷洗了一遍又一遍,还专门多腌制了几缸过冬的菜。

戈壁上的红柳都是一簇一簇的,只要扎下根,年年新芽都会围着主枝生发。雷达站官兵也是一样,不管走出去多久多远,这里仍是官兵们的家之所在。

告别的日子到了,全站官兵列队集合。

“上等兵朱学敏”“上等兵沈晋安”“上等兵徐远成”……

“到!到!到!”

在这个鲜为人知的地方,老兵们戴上“光荣退伍”的红花,向着缓缓转动的雷达,敬上最后的军礼。

<  1  2  3  >  


分享到: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