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20年前那道洪水冲不垮的堤坝吗?

发布时间:2018-08-18 09:42:58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葛羽哲等    责任编辑:彭瑶

(二)

时光回溯到20年前。1998年8月1日,簰洲湾江堤溃口,杨德文、叶华林随连队一起前去抢险。他们乘坐的汽车被湍急的洪水围困,杨德文和战友们迅速跳入水中向岸边游去。突然,杨德文被一个在水中挣扎的妇女抱住了脖子,他立刻脱下救生衣给她穿上。此时,背后一座房屋上传来求救声,杨德文将那名妇女交给了从他身边游过的战友陈景山:“你把她带上岸。那屋顶上还有人,我去看看。”陈景山说:“你没有救生衣,还是我去吧。”杨德文说:“没事,我水性好。”他游过去看到一个老大爷正站在摇摇欲坠的房顶上。杨德文将老大爷从房顶上接下来,找到一棵挺立在洪流中的大树,沉下肩将老大爷顶上树。他对老大爷说:“你千万要抱紧树,一会儿就有人来救你。”刚说完,一个巨浪打来,不满20岁的杨德文被卷入洪流中,再也没有回来。

叶华林此时并不知道自己的同年兵杨德文已经牺牲。他跳入洪水中不久,就听到背后传来一个小女孩的呼救声,回头一看,只见她趴在一堆快要沉没的稻草上大声哭喊。叶华林立即转身顶着激流游过去,背起小女孩奋力向前游,这时一股急流迎面袭来,21岁的叶华林拼尽全力将女孩推向树林,自己却被无情的洪水卷走。

成营长说,杨德文、叶华林牺牲时都是入伍不到一年的新兵,当时连队要成立“抢险突击队”,他们俩都抢着报名。连队说还轮不到新兵,杨德文说:“老兵新兵都是兵,新兵更要多锻炼。”后来连队考虑到他俩水性好,特批了他们的申请。

说话间,车子突然停了下来。原来前面的路被长江隔断,只有乘坐轮渡才能过去。我们稍作休息,等待轮渡到来。

“你们去簰洲湾啊,那个地方我熟。当年一些20岁出头的战士在抗洪抢险中牺牲,实在是可惜啊。”听说我们要去簰洲湾九八抗洪烈士陵园,一旁正等候轮渡的一位老伯感叹道。

(三)

上了轮渡,极目远眺,烟波浩渺的长江如同一幅画卷铺展开来。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记录下长江的风光旖旎、霜月满天,但在现实中,长江却因洪峰、汛期、水位这些字眼而充满了诡谲。正如大自然总是在用不可捉摸的方式证实着它的存在和力量,长江一直在用桀骜不驯向人类展示着它的生命力。

下了轮渡,车子行进在狭长弯曲的田野小道上,两侧是绿油油的庄稼,放眼望去,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簰洲湾九八抗洪烈士陵园离当年的溃坝处只有1公里远,很难想象,20年前这里曾被淹成一片汪洋。

远远地,我们就看到烈士陵园门口高耸的牌楼,牌楼上“簰洲湾九八抗洪烈士陵园”几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陵园内青松苍翠,寂静肃穆。除了杨德文和叶华林的衣冠冢,园里呈弧形依次排列的其他17座墓里,长眠着包括“抗洪英雄”高建成在内的原空军某高炮团17名烈士。白色大理石墓碑正面,镶嵌有他们每个人的照片,照片上多是略显稚嫩又朝气蓬勃的面孔,镌刻的生卒年份,醒目地显示出他们的生命大多终止在20多岁的青春年华。

杨德文和叶华林的衣冠冢并没有挨在一起。在这里,他们同原空军某高炮团的17名烈士一起,如每个墓碑后刻有的简略生平所述,是“在簰洲湾抗洪抢险战斗中为抢救群众和战友光荣牺牲”的人民子弟兵。我想起了旅史中的那段记载:在抗洪抢险战斗打响后,杨德文第一个向连队递交了请战书,里面写了这样一句话:“我们是人民子弟兵,在人民需要的时候,就应该挺身而出。”

我们在每一位烈士的墓碑前都献上了鲜花,默哀,鞠躬,致敬。我看到上等兵小李反复地擦拭着杨德文墓碑上的照片,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瞧见我在瞅他,小伙子连忙用迷彩服袖口把眼泪擦干净。他说:“当兵2年了,每天点名时都在替杨德文、叶华林两位老兵答‘到’,心里一直想来看看他们,没想到在即将退伍时完成了这个心愿。”

“抢险当先锋,救灾打头阵,杨德文,叶华林,青春无悔写忠诚。”20年过去了,两位烈士的老连队虽然经历了多次改革和番号调整,但他们的名字仍被高唱于连歌中,被高喊于全连官兵点名时,他们的英雄精神也留存在一代代官兵心中。

谢峰,是我这次获悉的另一个抗洪英雄,杨德文和叶华林他们连的一名班长。他在’98抗洪中四过家门而不入,家里的父亲、妻儿下落不明,但他仍然坚持战斗在抗洪最前线。要知道,救灾的地方离他家仅有不到2公里。最终他带领全班战士抢救群众1200多人。

坦率地说,对于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甚至舍生忘死的行为,很多人并不十分理解,但走在簰洲湾段长江大堤上,看着滔滔奔涌的长江,看着大堤内丰饶的万亩良田,稠密的百姓人家,你或许就会懂得他们作出这样选择的价值和意义,也会理解为什么“军人”总与这两个词连在一起——责任与奉献。

<  1  2  3  4  5  


分享到:
中国网官方微信
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