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营营长宋恒哲在车内进行数据分析。杨再新 摄

探索新编制再创新佳绩

“力量结构”“部队编成”这两个关键词,既是中国陆军改革转型的精髓所在,也是当前部队急需突破的难关。通俗的讲,就是合成营要配多少官兵,配什么装备,人员如何编组、火器如何组网?

第78集团军某合成旅一营跳出传统步兵视野局限,放眼世界范围向一流军队学习借鉴,实现了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深刻转变。

2015年11月,一场合成营山地进攻实兵实弹演练在这里打响。

不按套路出牌,全程实兵实弹。凌晨4时03分,开局仅3分钟,一份“敌情”通报就已经传至营指挥“中帐”。

“东南方向发现敌机……”“启动雷达搜索……”很快,屏幕上1架敌机显露踪迹,隐匿在丛林里的防空导弹手蒋文功,屏气凝神,跟踪、锁定、击发……

“以往作战,我们对空中目标只能望洋兴叹,现在不同了,这些原本看不见的空中来敌也得忌惮我们几分!”营长宋恒哲回忆起这几年的“胜仗”,露出了一个难得的“骄傲脸”。

那次演习,是该合成营试点转型探索中的一次重要尝试。前来观摩的既有原来总部、军区、集团军的领导,也有院校教授和厂家专家。仅仅过去2个小时,步兵分队、工兵分队、反装甲分队三者配合默契,利用地形优势,一举歼灭机降之敌。

观摩台上,所有人员起立鼓掌,原总装备部对其在“推进装备发展、建设新型力量、装备模式创新、作战效能鉴定”四个方面给予褒奖。

4年来,一营干的就是为全军“建模示范”的事。他们积极汲取有益经验,打破了传统战术单元编制模式,按新编制整合指控、通信、卫勤等力量。

与此同时,一营深入研究信息主导与火力主战的融合战法,针对不同作战形态,将打击力量和各种侦察装备相互配合使用,形成合成营山林地、寒区山地、夜间作战等多套“迅猛”战法。

春节前夕,一场红蓝实兵对抗演练举行。当时“蓝军”已占据地利优势,布下“天罗地网”。凌晨1时,该营接到指挥部命令,“6时前必须到达‘蓝军’腹地,配合主力发起总攻”。副营长陈晨率队出征,悄然突防,直插“心脏”。

总结讲评时,“蓝军”指挥员百思不得其解,这支“奇兵”究竟从何而来?陈晨淡然一笑:“见缝插针,利用封锁空隙条件穿过去的……”空隙之处乃是冰雪路面,“蓝军”指挥员竖起大拇指。

合成营效率高、机动快,该营适应新体制下的快速机动能力,也常被兄弟部队津津乐道。

不久前,上级调研组听闻一营备战工作有一套,还特意“不请自来”,实地考察检验一番。拉动前,调研组还把电闸给拉了。

半夜,一阵急促的战斗警报在营区响起。“按计划执行!”接到命令后,官兵们迅速奔赴战位,立即转入备战状态。

车辆轰鸣,蓄势待发。经检查,全营物资一件不少,全部符合战备要求。调研组组长给官兵们点了个赞,他说:“不愧是‘铁拳’部队,够快、够准、够细。”

<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