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鲨”背后铸翼人: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滴水

发布时间:2018-08-03 10:18:57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张新 符马林 田博 张西成    责任编辑:蔺凯伊

飞机不是一个人的作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总设计师孙聪的身后,是一支有技术、肯吃苦、能打硬仗的高水平研制团队,他们以崇高的理想信念,追寻着国人的舰载机梦想。

舰载机从完成设计、验证机试飞再到列装部队,是一个漫长的周期。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舰载机进行试验试飞,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需要大量的研发人员到外场进行科研保障。在歼-15研制过程中,研发人员采取边攻关、边试验的模式缩短周期。

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装备技术保障部副部长宋浩伟告诉记者:“外场技术保障工作强度大、条件恶劣,试验中暴露的问题,需要他们在短时间解决。”

长期以来,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航空人的生活状态:必须承受超常的工作强度,面对质量安全的沉重压力,因为他们“一手托着国家财产,一手托着战友生命”。

在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不仅孙聪在忙,所有人都在忙。因为工作保密,大多时候,他们的家人并不知道他们究竟在忙什么。

程梅,在歼-15舰载机紧张研制的那段日子里,她担任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综合航电部党支部书记。她80多岁的老父亲住在长春,可她一年也难得回去看一次。老父亲不理解,打电话问她:“一年到头老加班,到底在忙啥?”

那一天,歼-15舰载机成功着舰。老父亲打来电话说:“这回爸可知道我女儿在忙啥了!”

谈起此事,程梅泪流满面……

采访中,记者还见到这样一些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

——为了完成一项紧急任务,技术装备中心的员工们连续奋战70多个小时。

——为了加快飞机研制进程,一位年轻的妈妈昼夜坚守科研攻关一线,年幼的孩子生病住院,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电话里对孩子说:“坚强点,不哭啊……”

——在项目进行到关键时期,一位折叠结构件的研发人员主动挑起重担,一人同时操作两台机床日夜赶工……

“飞机不是一个人的作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孙聪感慨地说,为了实现舰载机这个梦想,他们付出的不仅是汗水,还有牺牲。

歼-15舰载机创造了新机研制提前18天总装下线、从设计发图到成功首飞仅用10个半月的“神奇速度”。然而,就在歼-15成功起降航母的举国欢庆之时,时任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的罗阳却因积劳成疾倒下了。

在大家印象中,罗阳太过平凡,没有多少轰轰烈烈的传奇故事,只有平凡至极的踏实工作。或许,罗阳的这种平凡,正是航空人可贵品质的共性。孙聪说:“在航空事业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滴水,一旦汇聚成海洋,人们看着就震撼了!”

“相比驾驶战鹰驰骋海天的飞行员,军工人的身影很少出现于聚光灯下。”孙聪说,他们的工作,就是在做刀尖“舞者”的道具和编剧。

“通过歼-15舰载机的研发,我们培养了自己的舰载机飞行员,建立了自己的规范,设计了自己的战机。”孙聪笑着说,“比歼-15本身更宝贵的是,我们拥有了一支能够研制舰载机的队伍,这支队伍有能力研制更好的战机。”

<  1  2  3  4  >  


分享到: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