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退休干部徐文涛与一座军史馆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8-08-01 10:28:24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刘建伟 赵雷 刘磊    责任编辑:王月

徐文涛为前来参观的中学教师讲解后勤史。高磊摄

“如果丧失对历史的记忆,我们的心灵就会在黑暗中迷失”

几年前,沈阳某高校组织大学生来后勤史馆进行国防主题教育,徐文涛跟大学生们探讨起来:“抗日战争时期,多少国人罹难?”

然而,现场给出准确答案的学生寥寥可数。如此状况让徐文涛警醒,他不禁想起了那句警示:“如果丧失对历史的记忆,我们的心灵就会在黑暗中迷失。”新形势下,固根与拔根、铸魂与蛀魂的交锋与较量,一刻也没有停歇,传承红色基因任重道远!

由于并非专业出身,徐文涛深知,要做好红色传统的“播火者”,首先要做一个学习者。这些年,徐文涛养成一个习惯,坚持每天抽出时间阅读数万字的书报,多方面汲取养分。展馆中,5万多字的文字说明、2000多幅珍贵的历史照片,都是徐文涛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一点点筛选出来的。为了构思解说词,他白天想、晚上想,吃饭想、走路也在想。一次,在机关资料室翻阅资料时,他竟忘了下班时间,被管理员锁在了屋里。

深学细研,让他对红色历史熟稔于心,赢得了无数参观者的称赞。在参观留言簿上,记者看到一名战士的留言:参观完后勤史馆,“居安思危”4个字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沈阳药科大学的一位大学生写下这样的话语:曾经以为历史遥远得像摸不着的天空,但徐馆长把那段历史鲜活地拉到我们面前,同时给予我们深切的期许——不能虚度青春年华,因为祖国的未来就在我们身上。

如今,后勤史馆已经成为军地青年传承红色基因的平台。很多年轻人都把自己参观后勤史馆的感想、图片上传到社交媒体上,引来点赞和好评,也让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军史爱好者慕名而来。

“我愿做一根火柴,点燃每一名观众心中红色信仰的圣火”

夜深人静时,看着展馆里自己淘回来的一件件“宝贝”,徐文涛不禁想起史馆刚组建时的一幕幕场景。

当年,为了置办“家当”,他走访了几百位后勤系统的老前辈,考察了几十个博物馆和展览馆,收集了几千幅照片和数百万字的文献资料。谈及为何如此尽心整理红色历史资料,徐文涛动情地说:“再不去抢救发掘,很多革命前辈就不在了,这段历史可能就湮灭了。”徐文涛的执着感动了很多革命前辈的后代,他们捐献了在朝鲜战场上利用敌机副油箱改制的浴盆、在苏联留学时的笔记、井冈山时期红军医院的针线盒……

高尔基曾说过:一个人是可以做到他想做的一切的,需要的只是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凭着对后勤工作的深刻理解和对后勤部队的深厚感情,徐文涛把后勤史馆建成了闻名全国的国防教育基地。

后勤史馆影响力与日俱增,先后被命名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辽宁省“国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以及沈阳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这时,有人劝患有严重糖尿病的徐文涛:“功成名就该急流勇退了!”

可徐文涛不这么想,他说:“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干下去!”

“不与他人比官职,只跟他人比价值。”这些年,徐老身边的战友有的当了将军,也有曾经的下级如今职务超过了他,有人就问他:“为后勤史馆付出了这么多,心里会不会不平衡?”可徐老每次都自豪地说:“看看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留言,想想那么多人听了我的解说后会思考回味,我觉得多累都值得。这就是我要追寻的人生价值!”

“我愿做一根火柴,点燃每一名观众心中红色信仰的圣火。”采访快结束时,徐文涛感慨地说,“虽然我现在糖尿病很严重,有时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腿迈不动步,但我是‘小车不倒只管推’。现在后勤史馆的参观者已有20多万人次,今后我们还要感动更多的人,把红色基因一直传承下去……”

<  1  2  


分享到: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