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导弹也有“保质期”,“过期”如何处理

发布时间:2018-03-09 09:46:38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邢强    责任编辑:谢露莹

宝刀不老

导弹的延寿与归宿

“过期”的导弹真的就不能用了吗?和“过期就得扔”的食品不一样,导弹是由许多不同材质的零部件组装起来的。不同的零部件贮存期是不一样的,那些贮存期较短的零件,就成了拉低全弹贮存期的短板。如果能定期对这些零件进行检修和更换的话,导弹的贮存期就会相应增加。这些因素综合,就形成了标定的贮存期和真实的使用寿命之间的差别。

以“海标枪”导弹为例,该弹于1973年装备部队。1982年英阿马岛冲突,英国海军用该型导弹击落了阿根廷军方6架飞机。贮存期标定为8年的导弹为何在9年后仍具有不错的作战效能呢?

展开来看,从“海标枪”导弹主要零部件的贮存期就能发现原因。该弹的前弹身、液压系统、电气系统等部件贮存期为15年,中弹身、后弹身、引信和战斗部的贮存期为10年,而助推发动机、燃气发生器等部件的寿命不足8年。可见,只要在适当的时候更换超过贮存期的零部件,“海标枪”导弹是能够有效服役10年的。

这种通过替换易坏零件、修修补补来逐步延长整个系统贮存期的做法,在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十分流行。但这种做法的缺点也很明显:需要频繁对导弹进行检测,以保证能及时发现并更换状态不佳的零部件。这大大增加了导弹的使用成本。

“海标枪”导弹每隔26个月就要进行一次规模比较大的检修。装在导弹上的点火器最多使用3年就需要换一个新的。如果把点火器从导弹上拆下来放到专门的地方妥善保管的话,可以存放6至7年。

所以,那个年代很多战术导弹在平时都是散开存放的。那些不适合在导弹上长期放置的零部件被单独存放在专用的箱子里,等轮到战备值班的时候再安装回弹体。这种情况代表了这一时期大多数战术导弹的尴尬境遇:平时花大力气保养,战时预热时间长,实在是难以让人省心。

相比之下,俄罗斯C-300导弹“10年内无需进行任何检测”的设计是相当贴心的。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以C-300导弹为代表,可在很长时间内保持战备状态的导弹迅速成为各个战术导弹设计部门追求的目标。这些导弹可以在发射阵地上一站就是10年。在这10年中,导弹可以随时进行发射。

“过期”的导弹去哪儿了?导弹超过了标定贮存期或因技术和政治原因提早结束贮存,都算“过期”了。这些导弹有的会被直接销毁;经检测后确信还能用的,可超期服役;有的则把状态尚好的零部件拆出来进行翻修;有些还会被卖给其他国家。

还有一些导弹则转到新的岗位去发挥余热:美国把退役的SM-75“雷神”导弹去掉弹头,改造为运载火箭的第一级发动机使用,没想到,后来陆陆续续发展出了20多个型号,形成了著名的“德尔塔”运载火箭家族。俄罗斯和乌克兰把不再执行战备任务的SS-18“撒旦”洲际导弹也改造成了运载火箭,取名为“第聂伯”。这个由世界上最大的导弹改造而成的火箭从它原来驻守的地下发射井中发射,创造过一箭发射37颗卫星的世界纪录,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许腾、郑铌整理)

<  1  2  3  


分享到: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