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5)

  战士们用弹壳做成的舰船。易成晨 摄

“前辈开荒很不容易,他们是从零开始的。”90年生的战士黎孝文向记者感慨,“现在有车有工具,还有大型机械,但他们那时候几乎全靠手工。”比如 “1998年至1999年,全连官兵在没有施工力量帮助的情况下自力更生搞营建……全连磨破手套560副,磨烂迷彩服182套、解放鞋372双,磨坏了87把铁锹、18条钢钎,用坏了26把十字镐……” 在连队荣誉室的墙上有记载说。

自家自建、艰苦创业的品质至今仍在连队中延续,爱岛如家、乐守天涯成为如今的天涯哨兵精神。到了艰苦的环境里,年轻人们也处之泰然,对于奉献青春和驻守祖国边防有着自己的理解。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3(5)

  “天涯乐队”登台献艺引来掌声不断。易成晨 摄

黎孝文告诉记者说,他的父亲也曾报名当兵但未能如愿,他的入伍也算是继承了父亲的愿望。回顾到岛上的生活,他介绍道以前都是靠太阳能发电,没有冰箱使得新鲜的蔬菜和肉类常常无法保存。战士们在岛上开垦的菜地也因为土地盐碱度过高而只能存活像辣椒这样的少数蔬菜。

31岁的陆建登上岛14年,是在岛时间最长的老兵,在太阳能发电之前,他还曾经历柴油机发电的阶段。“每天只有晚上7点到11点有电”,所以炎热的夏季特别难熬,晚上常常难以入睡,即便是再困,因为没有电扇。战士们的食物保存靠的是从外面运输来的冰块,但一般运过来时就已经化了很多。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4(3)

  一名战士在“天涯第一哨”了望。易成晨 摄

随着时间的推移,岛上的环境和生活逐步改善,相对于过去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观。2013年通了海底电缆后用电再也不是问题了。

漫步如今的小岛,已无法想象过去的简陋,平整的水泥路,路边写满激励话语的花草装饰品,整齐的营房,让人感慨。年轻一些的黎孝文在回忆被安排到岛上时一度感到失落,“上岛后才发现环境这么好,有还绿化,真是意外的惊喜。”

但在相对有所改善的环境下,新的挑战也在考验着驻岛战士们——近在眼前的三亚市区越来越繁华,各种在小岛附近游玩的游客与游艇让人羡慕,但驻岛战士们如今已经视若无物。没有坚定的岗位意志和高尚的报国情怀是难以做到的。

黎孝文半年才会离岛一次,而陆建登十多年来的离岛总数都屈指可数,他们不是不能走,而是觉得岛上的军营才更适合自己。

“外面诱惑虽然多,但我们都已经淡然了。”黎孝文笑着说。而陆建登曾有机会留在警备区的门诊部也被他拒绝,对于市区的灯红酒绿,他也表示“已经习惯了,自己也不想离开这个岛”。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