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新闻7月21日讯 从古至今,若想驰骋于战场杀敌,仅靠穿上军装拿起刀枪是远远不够的。战场上,一名普通士兵携带的武器弹药和其他必需品的重量和数量较多,如何做到便于携带、随时取用、不影响正常作战,一直是我们必须精心设计和思考的实际问题。
军人在作战时随时穿着,用于携带武器、弹药以及其他必需品的专用装具就是单兵携行具。
曾几何时,人民解放军的单兵装备一直停留在“小米加步枪”的时光记忆中。2015年9月3日抗战胜利纪念日阅兵活动中,昂首阔步接受领袖和人民检阅的步兵方队,将士们威武雄壮斗志昂扬,尤其那一身新式装备可叫一个“亮眼睛”。新式作训服、轻量化网格MOLLE改型单兵携行具、新型特战模块化背心、新式头盔和单片快穿式防弹衣……不仅意味着我们的人民子弟兵们从头到脚焕然一新,也从背后悄然映衬出我人民军队90载风雨辉煌的发展历程。今天就让我们来聊聊我们人民军队的单兵携行具成长记。
勇士甲胄长啥样
单兵携行具就是士兵穿戴在外部、用于增加各种弹药携带数量的装备,具有耐磨、轻便、携带量大等突出特点。战士们在战场上携带装具的方式最早就是单件分挂,对于一名步兵来说,要携带步枪,那就要携带弹夹和弹夹袋,要投掷手榴弹,那就要携带手榴弹袋,当然还不能落下了望远镜盒、水壶、被褥、帐篷等等。这种最典型的传统分挂携行方式,不仅不方便,也愈发不能适应机械化战争以后的战场环境。勇士甲胄的改进工作自然被提上日程。
当然,说起人民解放军,单兵携行具的发展可真是一段苦难辉煌。红军时期物资极端匮乏,大家都是有什么就用什么,所谓的单兵装具其实就是因陋就简的产物,战士们身上只有米袋、子弹袋和手榴弹袋,再背上一顶斗笠或一条小薄棉被,已经是当年的“土豪”级装备了。当然,即使是这些子弹袋一类的装具,往往也几乎不可能是制式军品,而是随便用能找到的较结实布料土制而成的。直到建国前,我军的被服、装具依旧处于由各野战军因地制宜自行生产和筹措阶段,制式和材料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单兵携行具。
这种混乱局面一直持续到50年代,到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志愿军的装具已经有了一定改观,军装已经制式化,军需品的品种、数量也都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一部分战士也有了牛皮或帆布材质的弹药带,但依旧有战士连子弹带都没有,携行方式依然是“分件单挂”的落后方式。
装备制式化改革以后,我国仿制苏联而来的53式步骑枪开始配发列装,与该枪配套的53式步骑枪子弹袋可以算作是我军第一种制式单兵装具。但这种制式仅仅是体现在材料与样式的统一,其设计水平与土制品并无太大差别,且实用性极差。随着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冲锋枪开始列装,单兵装具也随之更新。56式半自动步枪装具的固定方式上从布条绳结改成了扣式,大大的提高了使用的方便性和可靠性。
从53式到56式弹药装具,在结构上都是典型的胸挂式,依靠肩带和腰带完成固定,这种基本思路一直延续到90年代初期。后来的81式装具也只是在56式冲锋枪装具的基础上,取消了2个小杂物袋,把多出来的空间又加了一个弹匣袋,并没有任何的人体工程学、系统工程学考虑,只是单纯的造一个外形合适的帆布袋子,然后再加上一条肩带能够挂在士兵身上就算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