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国国防部将自2002年提出并开始实施的“常规快速全球打击”(CPGS, Conventional Prompt Global Strike)计划,更名为“常规快速打击”(CPS, Conventional Prompt Strike)(以下简称“计划”),明确计划是建立在打击“时间敏感目标”的武器装备和作战能力基础之上。
计划名称中去除了“全球”二字,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美军相关武器装备研发和作战能力建设的现状,同时,也是美国基于新的安全威胁认识,有着地缘政治方面的考量。
常规快速打击计划是新三位一体战略力量建设的组成部分
面对新的安全环境,美国军事力量需要进行调整和转型。冷战结束,两极格局消失,但美国所处的安全环境即使不是持续恶化,至少也是变得更加复杂。美国维持其全球领导地位的国家战略立足点与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趋势相冲突,美国眼中的敌对国家增多,传统安全威胁仍然存在。同时,越来越多的暴力极端主义组织视美国为头号敌人,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加剧。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表明,美军打传统的国家间战争已无敌手,但需要进行军事转型,以更好地应对暴力极端主义。
美国的现实敌人和潜在对手遍布全球,即使拥有超强军力也感到力不从心,由此产生了对全球范围内目标实施常规快速打击的军事需求,这是常规快速全球打击计划的出台背景。使用高超音速等常规武器对全球范围内的目标实施快速打击,战时,可取得具有震慑性和决定性作用的打击效果,平时,也是一种强大的威慑。
美国2002年《核态势审查报告》提出,建设由“核和常规力量构成的进攻性打击系统”“主动和被动的防御系统”“能够迅速应对多种威胁的后备反应基础设施”构成的新“三位一体”战略力量,作为对传统“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的补充,其中,常规快速全球打击力量是“常规进攻性打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美军《四年防务述评》提出,在保持强大核威慑的同时,将重点发展常规快速全球打击能力。
常规快速全球打击是一种作战样式。在2008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发布的《常规快速全球打击:2008年及以后的问题》报告中明确,“常规”意指“非核”,“快速打击”意指在下达打击命令后1小时内完成打击,“全球打击”意指以较高精度打击世界范围内任意目标。
由此分析可知,“常规”意味着实战使用门槛低,“快速打击”是达成“震慑、速决”效果的必然要求,“全球打击”强调远程和防区外打击、非接触作战。
更名后,美军致力于建设常规战略威慑和打击力量的计划目标未发生改变,“全球打击”是计划目标的应有之义,只是不再强调,而且随着由信息革命牵引的新一轮军事革命的不断深入,计划的“常规”和“快速打击”的内涵将更加丰富,并更具开放性和拓展性。
更名后,计划可更准确反映常规力量的发展趋势
随着军事科技迅猛发展,常规力量的构成更为多样、作战效能更高,常规作战样式也得到极大地丰富,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替代核力量。
网络、电磁、太空等新兴作战领域正成为信息化战争的决胜战场空间,各军事强国竞相研发高超音速、定向能等新概念武器,自主无人系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逐步实现军事应用,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也随之发生革命性变化。相比以传统导弹武器为代表的常规打击力量,新质战斗力和新作战样式可使军事行动以更快节奏展开、更高效率进行,并可大大缩短战争进程。
在此背景下,原计划名称中的“全球”概念,其地理上的意义在弱化,更多的是代表全球和地缘政治主体上的意义。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常规力量的威慑和打击效果主要取决于对抗双方谁能更高效地组织攻防行动,而不仅是谁能在更远距离上发起打击。在网络战场空间,网络攻防行动以光速进行,服务器和终端在地理上的距离不再是主要影响因素。基因武器更具致命性,且种族、民族、地域、气候等因素对其作战效能有着更大影响。
“常规快速全球打击”计划名称中去除了“全球”二字,更符合信息化时代军事斗争的客观规律,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常规力量的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美国参联会针对此次更名表示,常规快速打击能力应具有更为广泛的构成,实施常规快速打击的手段和方式也应具有更多的选择。
此外,“全球打击”这种用语的军事霸权色彩强烈,显得咄咄逼人,即使是美国的盟友也难免对其存有疑虑。比如,俄罗斯2015年新版《军事学说》就将常规快速全球打击、导弹防御系统、战术核武器并列为美国对俄罗斯的三大战略威胁。因此,计划名称中去除“全球”二字,既有利于美国的联盟政治,也有美国加强与现实对手、潜在敌人的战略合作的现实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