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新闻6月30日讯(记者谢露莹 通讯员杨永刚)他急匆匆的脚步,日夜奔忙,从导弹技术阵地到发射场坪,一走就是 28年;他笑眯眯的面容,谦逊执着,攻克的科技难题折服专家教授,震惊首长机关;他亮晶晶的眸子,满含忧患,一份论证报告让大国长剑反应迅捷,随即能战!

“斗室”圆梦想,雷霆出深山——火箭军某导弹旅技术室主任陈学东,一名普通的基层党员,扎根山沟创奇迹,用勤劳与智慧助导弹腾飞提速,让训练周期缩短,使英才方阵扩容。

只要有想法,他就有办法

“点火!”一声惊雷,大地撼动,某新型导弹拖着长长的尾焰腾空而起,直刺苍穹。

此次演练,按下发射按钮的是一名入伍刚满一年的新战士。新兵下连就能进行实装操作,不动实装实弹就能组织导弹发射训练,推动该旅实现这一重大变革的人就是技术室主任陈学东。

数年前,新型导弹如同宝贝一样列装该旅。因模拟训练器材只有一套,在操作训练中,只能是一个营“练”,多个营“看”。官兵们照着书本练操作,依据图纸学技能。对此,部队领导着急!首长机关着急!

如何从技术手段上解决训练受限难题?武器生产厂家和科研院所都做过攻关,均没能成功。

那段时间,只见陈学东天天跑阵地、进发射场,通宵达旦待在办公室里,画过的图纸摞了两米高,历经数十次试验、调试,再试验、再调试……整整 100天,能完全代替实弹的导弹技术训练等效装置开发成功。

紧接着,又经过半年时间苦苦攻关,导弹发射训练等效装置也提前问世。

导弹发射阵地和导弹技术阵地的训练难题得以解决,从作战指挥、系统测试、发射训练,全部与实战对接,能够全流程、全要素、全程序代替实弹操作训练。

原第二炮兵机关专门为此召开一次评审会,来自科研院所的专家十分惊讶:该成果使战略导弹部队训练手段发生了新的飞跃,训练效益成倍增长。

夙兴夜寐,宵衣旰食。陈学东在基层技术岗位 20多年,先后经历两次换型,熟练掌握新型导弹 21个专业和 300多个测试项目,取得 32项科研成果,其中 3项被战略导弹部队推广。

这些科研成果,有的进入新型武器研制生产,有的解决了制约训练“瓶颈”问题,有的直接产生巨大战斗力。“只要你有想法,他就有办法”,原旅长杨俊涛这样评价陈学东。2009年,共和国 60华诞之际,旅里官兵得知参加国庆大阅兵的消息后,个个群情激昂。

兴奋之余,麻烦出现了,号称“巨无霸”的新型导弹发射车个头大,铁路输送平板窄,要求装载的车辆左右偏差不超过 5厘米,否则长途颠簸容易使发射车发生位移,引发安全事故。

“导弹输送安全,我来负责!”正当旅领导焦急之时,陈学东主动站了出来。承担重任后,他研究起了导弹发射车原理结构、力学、机械制造等,经过细致测量分析、反复修改打磨,两个月后,研制成功大件位移器和发射车铁路运输支架。

有了这两件“神器”,既解决了“定位准”的问题,又解决了“行驶稳”的问题,导弹发射车跨区长途输送不再成为难题。阅兵圆满结束,将士凯旋归来。从此,这两项科研成果,成为伴随这支新型导弹劲旅剑行天疆、驰骋南北的“功臣”。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