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年的新装备,到如今的老伙计,他们缘何20余载“宝刀不老”?团政委于飞的总结只有两个字:人才。其实,从接装那天起,他们就担负起了兵种部队人才种子基地的重任,6次分流为空军输送近300名骨干人才,30余人走上师旅团级领导岗位。
人才分流不断流,向外输血更造血。他们把人才放到与战斗力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考量,一批大校军衔的技术专家,跟着部队遂行任务,上高原、入大漠、走边陲,扎在一线保障兵器、带教徒弟,官兵亲切地喊他们“大校保障班”,可有谁知道他们都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让自己的想法在战斗力末端开花结果。空军级专家、高级工程师周建奋,面对刚刚到手的新装备,边学边干边总结,编写了20余种装备的学习教材和使用手册,发现和改进的技术问题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数千万元。
高级工程师席吉虎的名言“不敢同第一较量的人,永远争不到第一!”他敢于创新不畏权威,多次在重大任务关头独立排除临战故障,成为外方专家都叹服的“兵器通”,被空军授予“刻苦钻研新装备的模范干部”荣誉称号。“一般故障不出连、复杂故障不出营、重大故障不出团”,已成为该团兵器保障新常态;“团有专家、营有骨干、连有后备人才”,人才梯队初具雏形;科研革新成果获奖20余项,士官搞课题攻关、带干部徒弟已不算稀奇。
战略转型,人才为本;才尽其用,融合制胜。接装20多年,团党委18次被评为先进,团19次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主要得益于人才这个战略资源。团长刘志平告诉记者,近些年该团多次与兄弟部队角逐比武竞赛场和实弹射击演兵场,虽然装备明显劣势,却能屡次夺魁。败中求胜、险中求胜,靠的就是融合!
“指挥人员懂技术,技术人员懂战术,保障人员懂系统!”高工周建奋深有体会,每次大项任务都是自己和团长住一个野战帐篷,方便有问题随时交流;每次战术研讨会技术骨干必须参加,什么目标用什么战术,技术人员说了算!
转型,让他们的目光不再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把目光瞄向更为高远的空天,跨专业、跨领域甚至跨军种学习研讨,人与人之间、装备兵器之间、火力单元之间、兵种部队之间系统融合越来越紧,与实战的距离也越来越近,锻造空天铁拳,一个新型团队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