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巨兽”拒敌千里之外

1981年,一部反映二战时期水下作战题材的电影《从海底出击》,向人们呈现了潜艇水下作战惊心动魄的场面:隐匿于深海大洋中的潜艇,凭借着敌明我暗的优势,以声呐为探测手段、鱼雷为武器,向编队发起隐蔽攻势,取得惊人战绩。

二战后,随着核潜艇的出现和对潜通信技术的进步,攻击型核潜艇加入航母编队序列,并作为编队反潜的最有效手段。通常潜艇部署于远离编队的前方,与众多伙伴们一起,合力构筑水下“铜墙铁壁”。他们或蛰伏待机,静如止水,或随机游弋,隐蔽潜航,为编队扫平前路障碍,力求“决胜千里”。

然而,一旦被声呐捕获,潜艇短时间内往往难以有效摆脱。各国都注重通过减震降噪、敷设隐“声”材料等措施,大幅提高潜艇隐蔽性。有的核潜艇噪声已接近一定海况条件下的海洋环境噪声。

此外,充分运用海洋水文条件特点,加强隐蔽,并力求先敌发现、主动应对,已成为潜艇指挥员们的必修课。将潜艇藏匿于不同声层,或置于有力探测阵位,利用表面声道、汇聚区、中尺度等特殊物理现象,都是潜艇作战的重要战术。

通常,美军为其航母编队配备1~2艘攻击型核潜艇,实施远程反潜警戒,与航空反潜兵力、水面舰艇共同构成外、中、内三层反潜警戒,或作为编队重要突击力量,担负突袭敌海上、陆地重要战略目标和设施任务。伊拉克战争中,首突伊本土的“战斧”巡航导弹,就来自于美国在地中海海域游弋的攻击型核潜艇。

随着水下通信这一世界性难题的破解,可以预见,在潜艇、无人潜航器、海底监视系统等武器装备的共同演绎下,水下战场将会愈加精彩,潜艇在编队中的作战使命也将不断得到拓展。尹晓东 王长勤 梁帅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