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海拔3650米的雪域高原,正在进行一场紧张的狙击训练。官兵们整齐列队,屏气凝神地盯着远处的“犯罪分子”全身靶和被“犯罪分子”劫持的“群众”。
“砰!——”刹那间,枪响靶落。150米外的“犯罪分子”应声倒地。训练场瞬间沸腾起来,掌声不断……
狙击手翻身一跃而起,开始讲解:“这就叫‘信任射击’——战友在百米外举着靶子,狙击手在射击地线瞄准、射击……”
这名狙击手叫杨友刚,是武警部队西藏自治区总队某中队副小队长,被战友称为“高原枪王”。
武警部队西藏自治区总队某中队副小队长杨友刚在狙击训练中。中国网发 蔡健坤 摄
一种品格,绝不畏难退缩
杨友刚生于1985年9月,贵州桐梓人。贵州历来有尚武传统,兵员身体素质一直很高,为我军输送了大批军政兼优的人才。
杨友刚也不例外。
2003年,杨友刚报名入伍。踏上向往军营的路,这也是他第一次离开自小生活的城市。“听说去西藏,途中会坐火车和飞机,以前没坐过,心里满是期待。”
然而,初次进藏,因为不适应,他在飞机上接连呕吐。下飞机后的第一个星期,仍然没有适应。面对环境的考验,他心里憋着一口气:“枪都还没摸到,再苦再累一定要挺过来。”
新训时,由于体型原因,他在许多课目训练中都不具备先天优势,只能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来自四川延边的同年兵李浩,体能基础好,五公里武装越野的成绩稳定在21分钟,杨友刚最快也只能徘徊在22分钟左右。
杨友刚告诉自己:“相信自己,只要努力突破自我,一定能实现超越。” 为此,他总是背着沙袋、绑着绑腿负重训练……
杨友刚(右二)讲解射击理论。中国网发 李如辉 摄
新训结业考核,杨友刚所有课目全优、总评成绩在整个新兵连排名第一。
更令他兴奋的是,他被选拔到特勤中队。特勤中队,高手如云,个个是“反恐尖刀”。加练成了杨友刚的常态。
某年冬天,连着下了几天大雪。他像往常一样加练“爬战术”。回到宿舍脱衣服时,杨友刚才知道磨破了皮。后来,战友先是拿剪刀剪掉了那块黏在皮肤上的衣服布块,再打来热水,用热毛巾一点一点敷在伤口处,融化开黏在伤口上的布,最后才能清理创口。
进入狙击班后,他的成绩大不如前。但是,杨友刚不气馁。每天坚持练习闭目出枪500多次;把水壶挂在手臂上练习抬臂两小时。
挫折,是军人坚韧品格的试金石。在战友眼里,杨友刚拥有一种,“绝不畏难退缩”的优秀品格。
杨友刚(右)进行小组狙击训练。中国网发 刘志颖 摄
他用手指撑地做俯卧撑练习手指力量;把头扎在水里练习憋气;在枪管上加挂水壶练习据枪;练习用针尖在大米上钻孔……想尽一切办法,为的就是“打赢”。战友们说,杨友刚在人声嘈杂的地方快速计数,为的就是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他从8分钟记200多个数字到5分钟记300多个数字,杨友刚只用了20多天,别的战友基本就耗时1个月了。
狙击手任务特殊,要求一枪毙敌,容不得出现半点闪失。为此,杨友刚开始了高强度训练,不断加码训练。狙击手训练中有一项是专注力训练,要求在米粒上用针钻出3个洞。杨友刚给自己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必须让自己钻5个。潜伏训练更加严格,别人潜伏2个小时,杨友刚潜伏4个小时。
逐一强化训练,只为不断突破。两年时间里,杨友刚完成了31个基础课目、4类40余狙击课目。
“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对狙击有一股倔劲。”和杨友刚一同在高原战斗了10多年的刘定伟说。突破训练极限,杨友刚努力攻破“高原射击”难题。他提出了“永无一失”的理论。
杨友刚(右三)组织利用车体狙击训练。中国网发 李如辉 摄
给你一万发子弹,只要有一发脱靶,那就是失败!狙击手要的不是万无一失,而是“永无一失”。
一次,在通过窗口靶向外打击目标时,杨友刚像往常一样击发后,目标并未应声倒地,反倒出现在下一个窗口靶外。“这是你计算方法错误导致的。”导调员的话让杨友刚十分疑惑。
后来,战友用高等数学理论进行讲解。他才知道只靠经验并不行,理论学习同等重要。
彼时,反恐特战教学资源薄弱,专业教员稀少,中队掀起了群众性特战理论学习研究热潮,学习室里总能见到大家讨论物理、化学和数学等难题。杨友刚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攻克它们”。他买来数学、物理教材开始学习,但是,学习底子薄弱的他,仿佛在看“天书”。“可不学又不行,万一实战中遇到这样需要计算的情况怎么办?”杨友刚说。
他咬咬牙,不仅从射击急需的力学和运动学知识开始学起,还拜刚下队的大学生士兵为师。
后来的一次比武中,杨友刚灵活运用数学和物理计算方法,测算出弹道的射击诸元,成功命中了超高难度的狙击目标。
“没想到他真地成功挑战了自己的学习难题。”刘定伟在惊讶的同时,更佩服杨友刚为了事业敢于克服一切困难的劲头。杨友刚笃定,只有把每一次训练都当作实战,才能交出完美答卷。
这些年来,他自费购买了20余本射击理论相关的书籍,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研究。同时根据高原地域特点,结合自己整理、记录的高原环境对狙击弹道影响的相关数据,认真钻研在不同环境下精确狙击的方法,撰写了近30万字的学习笔记,摸索总结出“长枪追击射击法”“‘8’字快反射击法”“豆袋技术”“群狼战术”“反狙击幻术”“狙击蛙跳技术”“通过气动跳跃术”“自旋漂移”“科里奥里利”“高原狙击弹道表”“风偏修正表”等20余种战法、训法和数据,被武警部队乃至全军推广应用。
杨友刚(右)进行小组战术训练。中国网发 李如辉 摄
一条经验,以身示范助人成长
“如果没有师父,我肯定不会有今天的成绩。”2020年12月,武警西藏总队某部女狙击手达娃卓嘎被评为第23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给杨友刚报喜。
2018年,武警部队在南京举办特战骨干集训考核,达娃卓嘎主动请缨,参加女子狙击课目。由于缺乏经验和高效的训练方法,达娃卓嘎久久难以提高训练成绩,她忽然想到了“高原枪王”杨友刚。
此时距离集训开始已不足一个月。为了尽快提升达娃卓嘎的狙击技术,杨友刚利用大小不同的豆袋,放置于达娃卓嘎的据枪位置,辅助达娃卓嘎调整自己的据枪和瞄准方法。
就这样,通过发现问题—摸索训法—巩固提高,杨友刚带着达娃卓嘎一次次突破训练瓶颈,她的狙击水平得到很大提升。
“平时怎么练的,关键时候就怎么打……”去南京前,杨友刚与达娃卓嘎谈心。话虽不多,但师徒二人都露出自信的笑容。
达娃卓嘎带着杨友刚的期望来到南京,并在高手如云的集训队中取得女子狙击组第二名的成绩。
杨友刚(中)课余时间开展娱乐活动。中国网发 李如辉 摄
杨友刚总琢磨着分享自己的经验,去帮助更多狙击手成长。他告诉记者:“最重要的一条经验是,以身示范。”
在总队狙击集训队担任教员的孙培俊,到狙击班时给杨友刚的第一印象就是性格开朗但注意力不够集中。加之一直打不出好成绩,孙培俊也曾一度想换个专业。
回想自己刚开始练习狙击的经历,杨友刚觉得一定要帮助孙培俊渡过难关。几经摸索,杨友刚给他制定了专门的训练方法——筷子夹小米。
“这有啥难的?”看着杨友刚很轻松地用筷子把碗里的小米夹到另一个碗里,孙培俊不以为意。可到了自己操作的时候,孙培俊才体会到了其中的不易——只要手腕稍微抖一下,小米就会掉到地上;稍一分神,小米就不知所踪。
看着孙培俊越练越急,有几次甚至想摔了碗,杨友刚便陪着孙培俊一起练。夹了几个月的小米后,孙培俊已经能在地上一趴就是一个上午,拿筷子的手也被磨出了厚厚的一层茧,孙培俊的心性得到了很大的磨练。杨友刚便开始带着孙培俊进行实弹射击。经过刻苦训练,孙培俊的成绩直接达到优秀水平。
2020年,孙培俊参加总队狙击手集训考核,取得全总队第一名。今年,孙培俊被任命为总队狙击集训队教员,把从杨友刚那里学来的教学方法和战法训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正是通过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的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从中受益,总队的狙击专业水平也不断提升。
杨友刚(右二)在狙击教学中。中国网发 伍富江 摄
一直坚守,做人民的忠诚卫士
在荣誉室,悬挂着一面杨友刚的父母寄送给中队的锦旗。
2004年夏天,某天晚上八点多,在外执行了一整天任务的杨友刚和战友们拖着疲惫的身躯返回营区。
“杨友刚,你快给家里回个电话吧,你爸打了十几个电话等着找你!”刚到门口,哨兵就大声叫着杨友刚。
“肯定出事了!”杨友刚的脑袋嗡地响了一下。
接通电话时,电话那头传来哽咽的声音:“刚娃,你妈病情严重了,快回来帮帮忙。”
他沉默了,内心已如刀绞。一想到任务在身,又不知道从何向父亲说起。向来支持从军报国的父亲,懂得了杨友刚的沉默,“既然不方便回来,那就一定专心,好好干,这才对得起在高原的坚守。”这一坚守就是19年。
杨友刚进行据枪训练。中国网发 李如辉 摄
当中队了解情况后,中队干部和班长纷纷找到杨友刚给他捐款。杨友刚至今记得大家当时的话,“你一心拼搏奉献,我们和你一起同甘共苦。”那一刻,杨友刚心里感觉即温暖又有力量,“高原天寒地冻,我们扎根在这里,用青春的阳光温暖高原。”
凝聚着战友情谊的2800元,终于寄到家中,帮助母亲渡过难关。那面锦旗就是杨友刚父母寄给中队的。
2019年,军事素质向来过硬的杨友刚,遇到一个好机会:前往武警特警学院担任教员。倘若此行成真,这可能是其军旅生涯的转折点,杨友刚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也会多起来。
然而,杨友刚选择留在雪域高原。他说:“是高原部队把我从山娃子培养成一名优秀军人,我在战位上的每一点进步和成长都离不开这支部队。只要组织需要,我愿一直做一名守护高原的忠诚卫士。”
于是,杨友刚继续奋战在雪域高原上。入伍19年来,杨友刚先后被评为全军备战标兵个人、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武警部队十大标兵士官,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
《中国军人》|中国网军事频道出品
出品人:王晓辉
总监制:杨新华
监 制:蔡晓娟 唐佳蕾
编 导:谢露莹
文 字: 赵荣虎 韩瑞
图 片:蔡健坤 伍富江 李如辉 刘志颖
后 期:刘刚 查希
编 译:覃彩艳
编 审:张艳玲
(版权作品,未经允许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