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通信光缆,作为传递军令的主要媒介,它关系着战场指挥信息传达的畅通。在火箭军的方阵中,就有一群为导弹敷设“信息神经”,助推大国长剑浴火腾飞的通信工程兵。今天我们讲述的这位老兵,就是他们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施工中,范国书刻苦钻研,先后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
这位老兵名叫范国书,山东青岛人,1974年12月出生,1993年12月入伍,现任火箭军某团钻探技师。二十六年军旅时光中,他每天都在与冰冷的岩石和机器打交道,他跟随部队进深山、入莽林、闯戈壁,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留在了岩层深处,也见证着国防通信工程钻探施工的发展和变化。
国防通信工程施工,钻探技术是所有工序中最为复杂、难度最大的一项。1993年12月份,他开始跟着师傅学习钻探技术。当时的钻探作业施工,因为技术设备的限制,都是采取从上面往下打。再过了几年,又转变成绳索取芯,不需要提钻,光提岩芯,中间通过钻杆把这个岩芯取出来,再直接往下打,不要每次都提钻杆了。
虽然,技术进步了不少,但当时他们每次搬运设备到山上的施工作业点,成了当时施工中最大的难题。因为光一台钻机就200多公斤,他们就采取4个人一个小组轮番往上抬,2个人在前面,2个人在后面,往山上运。再加上上山的路很窄,不到1米宽,所以只能4个人配合着慢慢的往上运。他们抬个十米二十米休息一下,再抬个十米二十米再休息一下。一场任务下来,范国书和他战友们的肩膀也是一层一层的脱皮,还有很多战友都因此落下了腰肌劳损的毛病。
现如今,钻探施工方式又发生了变化,是采取从地下往山上打。不仅减少了搬运机械设备上山的繁重体力作业程序,各个方面也越来越先进了,一个作业点基本上10多个人都够了,施工效率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26年,2次荣立三等功,1次被评为国防施工先进个人,3次被评为优秀士兵,1次被评为“最美通信工程兵”,翻开范国书的荣誉簿,我们不难体会他这些荣誉背后的来之不易。
1994年4月份,范国书从团里组织的钻探专业培训班毕业后,开始跟着连队执行施工任务。有一次,他在配合钻孔作业,进行岩粉配比的时候,没有注意度量单位,将岩粉洒多了,致使钻杆脱落,钻头埋在孔下,不仅折损了钻杆,还耽误了工期。这件事对范国书打击很大,因为,他没想到,自己的一个小疏忽,竟然给连队带来如此大的损失。
图为范国书在补习理论知识。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战胜自己的决心。为了把钻探专业学懂学精,范国书开始“恶补”专业知识。一有空就到学习室,钻研《钻探工程技术》理论书籍。没事就赖在修理所,趁着老班长休息的空档,登上机械反复模拟钻机实操流程。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范国书成了同年兵当中第一个独立操机的作业手。
钻探分队助理工程师苏雷告诉记者,范国书入伍的时候,只有初中的文化水平,但是他通过不断的自我学习、自我超越,先后取得了大专和本科自学学历,在学习方面给大家树立了一个榜样。
钻机“趴窝”,范国书现场排除故障。
随着施工任务增多,范国书的专业技术也得到不断提高,他肩上的军衔也从下士变成了军士长。但是他心里清楚,军衔越高,代表着责任就越大。一次,他带领班组前往西北某戈壁执行施工任务,上级要求3个月之内完工。他们每天顶着风沙,吃住在工地,昼夜两班倒,仅用时2个月就提前完成任务。
四级军士长郝仁海当时跟随范国书一起执行任务,他回忆说,当时情况非常恶劣,戈壁滩风沙很大,大家吃饭只能躲在车厢板里。但是,风沙还是从缝隙灌进来,经常是一口沙就一口饭。有时沙漠龙卷风一来,能见度不足1米,大家就马上集合,防止走失,施工进度受到很大影响。有的同志还出现了高原反应,但都是稍微休息一下就立刻重新投入施工,范班长作为组长,更是连续鏖战,全程在位。
2015年12月份,机关接到上级命令成立钻井分队,作为钻探专业大拿的范国书被列入技术骨干名单。钻井与钻探,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它的构造、技术要求区别都比较大。刚开始,上钻井专业理论课的时候,教员讲的很多知识,他还是被难倒了。
对比起自己刚入伍时吃的苦,范国书觉得自己不该被眼前的这点儿困难吓倒。随后,为了弥补技术空白,他在岗前培训中,除了虚心向地方技术人员请教外,还积极上网查阅大量资料,自学了《钻井工程》《钻井完井工程基础知识手册》《西南石油钻探公司钻采工艺》等专业书籍,撰写大量心得体会。经过两个月的理论集训和一个月的实装操作,他不仅熟练掌握了钻井操作规程,还于2016年3月考取了钻井给水高级证书。
开钻前,范国书与工程师苏雷共同勘测钻杆垂直角度,减少成孔偏差。
质量是工程部队的命根子,范国书心里十分清楚,在这个问题上一点都马虎不得。2017年9月,范国书接到上级命令,带领分队为驻地某贫困村开挖“扶贫井”。一次,四级军士长李国华架好装备,测完垂直角度后,拍着胸脯保证没问题。范国书围着钻杆审视了1分钟,然后斩钉截铁的说:“钻杆不垂直,需要重新测量。”李国华反复测量后,发现果然差了1度。”
回忆起此事,李国华面露羞愧:“我当时按照程序测量了1次,看到水平尺刻度表是89度,根据以往的经验,我判断应该没什么大碍。结果,还是没逃过范班长那双“火眼睛睛”,被他一眼看了出来。像这样细微的差距,一般是很难发现的,他的这份细心让我们整个钻探队的战友们都很佩服。”
在同龄人眼中,范国书是个不善言笑,一脸严肃的“老兵”,让人很难亲近,但在钻探分队下士陈长青看来,范国书则并非如此,他更像是自己的父亲一样,严厉中透露着慈祥。
施工间隙,范国书向几名钻探机操作手传授作业技巧。
陈长青介绍说,自己刚来连队的时候,就听到好多人说,他们连队有一个20多年的老班长。当时,他心里就在想,20多年了,在士兵当中,都是“兵王”级别的人物,他应该是一个十分严肃,不容易让人靠近的那种人。但是,在第一次见到范国书的时候,范国书却主动与他这位“新兵”打招呼,问他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今年多大了,突然让他感觉到一阵温暖。在之后的相处中, 范国书还经常问陈长青有不有什么困难,需不需要什么帮助;工作中碰到了什么问题,范国书也会耐心的教他们方法和经验;还经常鼓励他们这批年轻的战士,遇到了困难不要怕,要勇敢面对困难。
一路走来,范国书钻深山、进戈壁、闯莽林、踏雪原,长期奋战在环境最艰苦的地方,学习精通钻探、钻井、中长波、市话线路、水电维修等10多种专业,先后参与执行80余项施工任务,2次参与完成全军重大演习通信保障任务,带出的十几名徒弟全都成为国防工程施工的骨干力量。
钻探分队助理工程师苏雷夸赞说,范国书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操作手,无论是在组织施工,还是在解决现实的施工技术难题方面,都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而且,他还为连队培养了一大批的技术骨干、技术人才,为钻探专业后续的健康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26年军旅生涯,范国书从最初的一名钻探专业“门外汉”到现如今的“金牌钻王”,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只要敢于拼搏,梦想终将会实现。而他身上的那份钻劲和淳朴,则彰显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一名最普通军人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使命的担当。
在范国书的笔记本里,有这样一句话:“人生,没有梦想不行;但,光有梦想也不行;还必须有一颗勇往直前的心,无论我们身在哪个岗位,无论我们碰到什么困难,只要用心奋斗,努力拼搏,就必定会收获精彩。”
《中国军人》|中国网军事频道出品
出品人:王晓辉
总监制:杨新华
监 制:鲁 楠
编 导:谢露莹
摄 像:南天野 杨奉兵
文 图:张鹏飞 刘亚清 王琨
编 译:陈博渊 焦 元
后 期:刘艺轩
(版权作品,未经允许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