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党员】扎根高原36年,为了升腾的“蘑菇云”

发布时间:2021-04-25 14:36:59    来源:中国网    作者:陈小强    责任编辑:谢露莹

贺先觉早年照片。

1986年8月19日,贺先觉被授予“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模范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中国网军事4月25日讯(通讯员 陈小强)他曾是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前最后一项调试的操作手,他把满腔报国热情熔进了那次震动世界的巨响;他曾参与我国空爆核试验和导弹核武器重要部件的设计、生产和验收;他曾在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原拚搏了36个春秋,为我国第一个核武器储存库的管理自动化顽强攻关,用心血汗水浇灌出一朵朵国防科技之花。

面带和善,精神矍铄,步伐矫健,带一副黑框的近视眼镜,持一口浓郁的湖南乡音,已是耄耋之年的贺先觉携着猎猎雄风向我们走来。

1964年秋,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后的贺先觉被分配到管理储存核武器的部队。这个部队驻高原山区,海拔三千多米,偏僻荒凉,交通不便,6月天还下雪,冬天气温低达零下三十度,空气含氧量比内地少三分之一。面对现实与梦想的差距,贺先觉也曾扣心自问:在这样的环境里,能够坚持下去吗?在这里能有什么作为呢?

作为六十年代大学毕业的优等生,贺先觉当时有两条可供选择的人生之路:一条铺着玫瑰色地毯,它可以把贺先觉带到北京的高级科研单位,在那里他可以潜心钻研,干一番大事业,还可以出国考察、成名成家;另一条是通往教授学者的路,他可以留在古城西安的母校,在那里教书育人、著书立说。然而,贺先觉却选择了高原,他穿上军装,来到了这条与世隔绝的无名沟,走进了森严神圣的导弹洞库,当了一名普通的国防科技人员。  

那年的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这振奋人心的喜讯,周总理“为攀登新的科学技术高峰,加强国防,保卫祖国和世界和平而奋斗”的伟大号召,给了贺先觉很大的鼓舞。他仿佛看到了祖国科学技术和国防现代化事业的腾飞,他决心在这深山沟里,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祖国和人民。

1965年初,贺先觉这批技术人员,被选送到研制和生产核武器的一个工厂去实习,以便为部队管理、使用做好技术上的准备。在厂领导和科技人员的指导下,他们参加了原子弹改进定型和新型号核武器的研制工作。领导分配贺先觉去学习和参加引爆控制系统部分组件的研制。在攻关的日子里,他和同志们一道提方案,搞论证,精心设计。图纸出来后,他又奔波数千里,到工厂跟班作业,改进工艺,严格把好质量关。他参与研制的多种重要组件,分别应用在我国的原子弹、氢弹和导弹核武器中。他和另一位同志研制出两项精密装置,以更先进的技术取代了原装置,为一种新型号核武器的诞生做出了贡献。

从1965年到七十年代初,贺先觉先后参加过五次核试验工作,参与现场解决有关技术难题和重要组件的调试,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积累了经验,增长了才干,为后来完成各项任务奠定了基础。1967年6月17日清晨,我国即将进行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总联试后,贺先觉奉命对氢弹进行爆炸前的最后一项调试。他左手打着电筒,右手轻轻扭动旋钮,一次,两次……精些,再精些。最佳数值出来了。他在试验责任书上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旋即,飞机呼啸升空,随着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了!

抚今追昔,贺先觉对老部队的发展充满信心。

贺先觉工作的这条洞库,是50年代设计建造的,条件简陋,设施陈旧落后,库内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值班室噪音大,既危害人员健康,又影响武器安全,贺先觉自告奋勇承担了洞库的技术改造任务。

这项改造工程涉及强电、系统控制、无线电等十多门专业知识,有的专业技术贺先觉还未接触过,又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况且库内存放着实弹,改造过程中还要保证各种机电设备正常运转和良好的贮存条件。革新改造工程的难度很大。

在这里,贺先觉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先后完成了17个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科研项目,使我国第一条导弹洞库实现了以电子计算为中心,包括通信遥控指挥、温湿遥测控制和电视全程监视等系统工程设施的自动化管理,大批科技和管理人员从此离开了有害物质污染区,实现直接经济效益近100万元。这项成果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唯有改革,社会才能进步;唯有改革,国防现代化才能大踏步前进。”贺先觉说。在测试导弹某部件时,他发现弹性支撑系统长期处于受力状态,动辄要拆开察看调试,致使增大方向性误差,影响使用寿命。经过反复研究,他写成关于改变这个部件状态的论文,研制单位接受他的论文的建议,改“受力”为“自由”状态,提高了部件的性能和精度,延长了使用寿命。他还改革成功某测试仪器,使原来的四台为一台,缩短导弹发射前的准备时间。

1977年,贺先觉作为科技界代表光荣地到北京出席了国庆招待会。崇高的荣誉,激励他带领革新小组不断向新的目标前进,夺得了一项又一项科研成果:主体工程的节电照明装置投入使用了,每年可为国家节约电费两万多元;一项扩建工程的遥测遥控完成了,他研制的温湿度传感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远距离有线遥控电视监视系统研制成功了,属国内首创。

1982年夏天,正在进行洞库自动化系统研制的贺先觉,在短短一个多月里,体重下降了三十斤。他仍象往常一样,夜以继日地埋头工作,高效率地赶出了总体原理图。在妻子催促下,他才去医院检查。医生发现他乳下有肿瘤,认为可能有恶性病变,需要立即切除。进手术室前,他对赶来代表部队签字的领导同志说:“即使是癌症,也还有两三个月时间,分系统设计保证拿得出来……万一我真的不行了,就由田技术员负责搞下去!”手术第二天,贺先觉就在病床上翻看资料,着手分系统设计的准备工作。几天后,恶性肿瘤被排除了。但是,身体迅速消瘦的病因还是个谜。他顾不上进一步检查、治疗,便回到工作岗位,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完成了分系统设计。又是两年多的艰苦拚搏,核武器库的自动化管理系统终于研制成功,投入使用了。

对于贺先觉的“痴”,也有人戏谑:先觉,从发展眼光看,你所从事的事业终久要被和平抛弃的,怎么看待你这么多年的奉献?贺先觉情真词切:“为打破核垄断,我们今天不搞不行,假如真有那么一天,我将由衷高兴,我将为我的军人生涯,为我所从事的为和平增添砝码的事业而骄做。”

贺先觉所获奖章和证书。

在高原工作36年,贺先觉虽为国防现代化事业设计出了一张张科技蓝图,而他36年积累的家业,却是一番清贫景象。那年“七一”,贺先觉应邀回母校作报告。年轻的大学生们在走廊、休息室及草坪散步路上拦住贺先觉,要他谈谈如何看待“奉献与索取”。贺先觉淡淡一笑,他告诉同学们,他家除了一部电视机和一台收录机尚能传递现代化气息外,余下的是一张黑糊糊、脱漆的“一头沉”,一对坐上就嘎嘎响的旧沙发,一个杂品柜,一张方桌……他说并不是没有钱,而是没有精力顾及。

贺先觉婚后多年,和爱人相距百余公里,却长期过两地分居生活。他没完整休过一次“高原假”。爱人邹芙蓉是个转业军人,她热爱部队,理解和支持他的事业,主动挑起家庭生活的全部重担。

1970年10月,妻子临产,可贺先觉却要去执行任务。临行前,他带着负疚的心情对妻子千叮咛,万嘱咐。邹芙蓉看着丈夫不大放心的样子和满脸的歉意,反而笑着安慰她:“放心去吧,一切有医院呢。”贺先觉走了,他多么希望留在妻子的身边,守着她平安分娩。可是任务在身,哪头重,哪头轻,他心中自有一杆秤。

1984年5月,妻子患急性糖尿病住进了医院,那时,正是贺先觉革新最紧张的时期。为了不影响丈夫的工作,她对看望她的同事说:“千万不要告诉老贺,不要他分心。”没过几天,贺先觉也病倒了,拖着高烧的身体来到医院。他望着病床上的妻子,心里涌起滚滚热浪……

贺先觉的独生女儿叫艳艳。提起艳艳,贺先觉心中总有一种深深地歉疚。那年春天,为了集中精力工作,贺先觉说服妻子,把出生仅4个月的独生女儿艳艳送去河北她姥姥家,直到10岁才接回身边。中间,姥姥虽然把艳艳送回来两次,但怎么也留不住。艳艳不肯认她的陌生父母。四岁那年,姥姥送她回来,让她叫爸爸,她叫“叔叔”,让她喊妈妈,她喊“阿姨”,一声“叔叔”“阿姨”叫得贺先觉夫妇喉头发哽,鼻子发酸。可毕竟在艳艳儿时的记忆里,爸爸妈妈的形象是一片空白啊!

女儿曾在一篇作文里这样描述爸爸:“爸爸对我来说,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从我记事起,我很难见他一面,好不容易盼他回家一次,也象流星一样,一闪即去,连他的面目也很难看清。哎!爸爸真是又可敬又神秘!”

天真纯洁的童心中流露出深深的眷恋和淡淡的哀怨……

当然,女儿也有理解爸爸的时候。每当爸爸捧回金灿灿的军功章时,她和妈妈也感到光荣和自豪。她们总要把军功章捧在手里观赏半天。尤其当爸爸把军功章戴在她的胸前,向她敬礼时,她那无瑕的心灵受到了未有的震撼。她似乎看到了:在爸爸的胸中,跳动着一颗充满情和爱的火热的心!

岁月更迭,沧海桑田。

如今,贺先觉已是耄耋之年。以前,由于工作原因,他很少有时间陪伴家人,他说这一生亏欠家人很多。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军人,贺先觉无愧于党和国家交给他的使命!他很骄傲自己曾为祖国的导弹事业、为了升腾的“蘑菇云”贡献过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分享到: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