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战士亲切地称它为“小臼炮”掷弹筒:配备到战斗班的抗战利器

发布时间:2020-09-13 00:03:35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魏国胜 孙成智    责任编辑:栗卫斌

军事博物馆收藏的鼎龙式50毫米掷弹筒。供图:军 博

试制,过程充满困难与艰辛

试制掷弹筒,必须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合格的钢材从哪里来?二是采用何种技术?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加工炮筒和弹壳的过程中。当时参与研制工作的柳沟铁厂只能生产白口生铁,这种生铁的品质无法满足炮筒的强度要求。

没有优质钢材,怎么办?军工战士把目光投向了铁路道轨,通过破袭敌占区的铁路交通线,获得了用来制造掷弹筒的钢材。通常,一具50毫米掷弹筒炮筒要用去1米多长、50多千克重的铁轨道面。经过加热,在高温下反复锻打,一段段铁轨被锻造成400毫米长的实心圆柱体。然后,通过在简陋的机床上打眼挖空,这个实心圆柱体就摇身变成了炮筒毛坯。

军工战士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没有加工膛线的设备。日制掷弹筒内部有膛线,所用弹药药室圆柱体外裹有一条紫铜弹带。弹药发射后,膛线与紫铜弹带相互作用,能确保炮弹稳定飞行。

太行抗日根据地的紫铜很缺乏,无法生产紫铜弹带。刘鼎部长经过与徐璜智等技术骨干共同研究,放弃了掷弹筒原有的膛线设计,将炮筒改为滑膛炮筒。为了保证射击距离和精度,弥补钢材质量方面的不足,他们将在研的炮筒长度由日制的280毫米增加到400毫米,筒壁也相应加厚。这些改进,为根据地兵工厂批量生产掷弹筒创造了有利条件。到1941年初,两具50毫米掷弹筒试制成功,随后投入大量生产,在实战中展现出出色的性能。

1945年,技术工人温承鼎和吴奎龙对掷弹筒进行了技术改造。改造后的掷弹筒被命名为“鼎龙式”。与之前的掷弹筒相比,鼎龙式掷弹筒由拉环式击发装置改换成扳机式击发装置。

在当时的艰苦条件下研制威力较大的掷弹筒,老一辈的军工人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甚至还有人为此献出生命。一次,射手魏振样把正打算亲手进行试验的刘鼎部长推到身后,自己走上前去操作。不料,这次试验发生了炸膛事故,魏师傅的右臂被炸断。就这样,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掷弹筒的试制才取得成功,最终成为我军抗击日寇的一种有力近战武器。战士们称它为“小臼炮”,也称50小炮。

改进,制造炮弹与炮筒同样重要

经过不断收集战场上官兵的反馈意见和有针对性地改进,50毫米掷弹筒的制造技术日渐完善。后来,军工部组织生产的50毫米掷弹筒与其原型相比已大为改观:取消了以前的螺丝杆,改为扳机发火;取消了泄气孔;把瓦状底座改成三角形底座;炮筒上安装了机枪式炮腿;筒身左侧加挂了扇形标尺,可以靠重锤摆针检查仰角大小,确定射击距离等。这样,小炮的结构更趋合理,性能更加稳定,生产效率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炮筒制造工艺和性能的改变,也带来了与之配套的炮弹的改变。最明显的变化是,50毫米掷弹筒所用弹药丢开了日造无尾翼弹的设计,改用迫击炮弹形状的尾翅弹。

回顾那段历史,不难发现,要大量研制出威力大又可靠的炮弹,军工战士面对的困难远比炮弹外形上的改变多得多。其中,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用什么来造炮弹的弹壳。当时,炮弹弹壳通用的主要原料是钢或者灰口白铁,而且需求量巨大,使用铁路道轨已经无法满足这方面的需求。最直接高效的办法就是对当地盛产的白口生铁充分加以利用。

如何将含碳量高、质硬且脆的白口生铁锻造成可进行切割加工的炮弹弹壳用材,成了当时摆在军工人面前的又一难题。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军工部在柳沟铁厂成立了实验小组,请来了曾留学德国的陆达与工人联手攻关,把外国的相关处理工艺和太行山的焖火技术相结合,发明了火焰反射加热炉。经过这种加热炉焖烧处理的白口生铁表面的碳被析出,形成铁素铁,就可以进行车削加工。

白口生铁焖火技术试验成功后,从1941年4月开始,“小臼炮”炮弹便逐步实现了大量自制,太行山根据地的抗战历程也因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  1  2  3  >  


分享到: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