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军事7月27日讯 这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日子:2020年7月23日,中国首颗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发射。
时间倒回。
22日,船时16时许,天气多云阵雨、浪高2.0-2.5米。全体船员在飞行甲板组成“天问”队形,开展宣誓大会,远5人“必当勇担大任、一鼓作气、乘胜前进,跑好火星接力赛”的铮铮誓言在大洋回荡。
已提前抵达这里的远望5号正悄然划破洋面,静候着长五火箭和“天问一号”的飞临。
6月14日,远望5号船出航,船员们在海上度过40天。40天来,260多名船员在远离祖国的茫茫大洋上,昼夜奋战。
湛蓝的海水轻轻拍打着船体,远望5号船犹如一叶扁舟,在波峰浪谷间按照计划航速、航向,分秒不差地航行在指定的航线上。
对于远望5号船来说,此次海上测控任务,有“六新”风险挑战:测控目标新、测控设备新、技术状态新、操作流程新、团队组成新、测量海域新。
远望5号船将搭接完成火箭某工作段测量和火星探测器测控任务,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任务。
23日,船时17时20许,随着一阵急促的铃声,调度广播里传来“一级测量部署”“人员按部署就位” 的号令。
此时,全船所有测控设备进入测量程序,人员屏住呼吸,密切监视设备状态。
傍晚时分的大洋上,远望5号船舱内灯火通明,数不清的红绿色的灯光交相闪烁,不一会儿,调度的声音此起彼伏,科技人员开始紧张起来。
“30分钟准备!”
上甲板上,三个直径10余米的乳白色“大锅”稳固挺立,紧紧“咬”着目标经过的方向。
驾驶室,舵手左博文全神贯注地盯着电子屏中航行线上的测控点位。
主机机舱,隆隆马达、热气升腾,噪音120分贝、温度近50摄氏度,动力系统工作者顶着汗珠坚持安全巡视。
保障系统,船员们正紧张忙碌地准备着晚上的加餐。
通信机房,科技人员张玉影面前,两个并排放置的话筒上分别标注着“对上”“对下”。
船舱各机房内,数不清的红绿蓝点交相辉映,一排排彩色显示器上不断变化着各种数据交互的画面。
“10分钟准备!”
“5分钟准备!”
洁白的船控制中心,一个硕大的显示屏,话筒间不时传来飞控中心和各测控点的报告声。穿着蓝色工作服的科技人员,正屏声静气地紧紧盯着显示屏,注视着每一个数据的细微变化。
43岁的测控负责人邹惠之,直盯盯地望着眼前闪烁着各种数据的大屏幕。
滴答、滴答……时钟指针的每一次跳动,仿佛都在一把把抢着空气,揪着人心。
船控制中心,空气骤然紧张,一种无形压力突然从四面八方逼进。
1分钟准备,30秒、20秒、10秒……3、2、1点火、起飞,空气顿时凝结起来。
海水依然拍打着船舷,船体仍在摇晃,时间在一秒一秒流逝。
雷达主操作手陶敏,身体紧贴着操作台监控器,右手稳握手柄操作杆,左手轻摇天线方位小转盘控板,双眼紧紧盯着操作台监视屏……
突然,一个绿点划入,杂乱地跳跃着。陶敏迅速地扫了一眼显示数据,右手熟练地转动操纵杆,稳稳地把绿点牢牢锁定在示波器上。所有动作熟悉一气呵成。
“长江5号发现目标!”
“长江5号双捕完成!”
调度员坚定而有信心的报告声,瞬间打破了船舱内紧张的沉寂。
“长江5号跟踪正常!”“遥测信号正常!”报告声简洁而响亮,向船员们传递着成功的信息。
当船控制中心响起“首次火星探测海上测控任务圆满完成”的报告声时,科技人员鼓掌、欢呼、祝贺……分外灿烂。(陶正齐 王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