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急救创伤绷带对头部进行包扎。熊垒 摄
中国网军事12月5日讯(通讯员张振威 于骥 胡洁) 比武场上硝烟四起,导调员判定多名官兵受伤,需要紧急救治。止血、包扎、通气、固定、搬运和基础生命支持……近日,一场以战伤救治为主题的群众性练兵比武在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展开,科研人员在战场上的救护能力及科研保障水平得到有效锤炼。比武前,这个研究院严格依据规程构设条件、设置场地、组织保障,确保比武严格正规。邀请院校专家教授担任裁判长,全程组考。评判过程中,分数由每名裁判和裁判长签字确认,确保岗位练兵比武的公平公正。
“6号区域一名战士头部出血,危及生命。”伤口是细菌侵入人体的门户,如果伤口被细菌污染,可能会引起化脓或并发败血症、破伤风,严重损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在战场上,如果人员受伤且没有条件做清创手术,则需要在现场进行紧急包扎。“作为军事科研人员,只有掌握了战伤救治的技能和知识,我们才能够在今后的战斗随行任务中,更好的知道如何聚焦战场,聚焦训练。”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科研人员冯羽中刚刚说完,便仔细检查战友伤口并判断伤口的位置、大小、污染程度等情况后,随后使用新配发的急救创伤绷带对战友进行包扎。包扎过程中,缠绕的松紧度是否适中给科研人员带来不小的考验,这其中不仅要有压迫止血的效果,而且还需要露出伤员眼睛和口鼻,处理完成后,冯羽中紧急呼叫支援后送病人到急救点进行医学处理。
如今,这个研究院的科研方向越来越贴近实战,科研人员把实验室和训练场的距离拉的越来越近,目的是一切为了打赢。比如在战场上,官兵们可能会由于口鼻被异物或泥土堵塞导致心脏骤停以及呼吸停止。在基础生命支持技术项目中,要求科研人员对心脏骤停伤员进行一系列徒手急救措施,包括三个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三个步骤,这对科研人员在战场上的现场急救能力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军事医学研究院供保处副处长张超介绍说,“组织这样的比武,就是要使科研人员全面掌握战伤救治的各项技能,同时也为完成战斗随行任务,做好坚实的保障支撑,切实使我们的科研人员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淬火加钢,不断提升打赢制胜能力。”经过理论考核及急救止血绷带止血项目、绞棒止血法止血项目、上臂骨折健肢固定项目等9个项目后,持续5个多小时的比武考核落下帷幕。
据介绍,这次比武考核,不仅提高官兵战伤救治水平与自救互救能力,也为科研人员下一步与部队协同配合有力保障提供了有效数据和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