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改中组建的这个旅:人员构成复杂,融合路上故事多

发布时间:2019-11-27 09:26:54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田建忠 汤文元    责任编辑:吴亮

新疆军区某旅官兵迎风踏雪拉链,前行的脚步矫健坚定。 田建忠 摄

一次次扑倒,一次次挺立,官兵们身上有种永不服输的劲头。 耿华志 摄

发车的铃声响了,火车缓缓驶出车站。一群人趴在车窗上与送行者告别,留恋的情绪达到顶点。

今年9月,新疆军区某旅百余名服役期满的士兵脱下军装,乘车返乡。

21岁的刘潇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临别感言。配图中他笑容灿烂,脖子上挂着一块金灿灿的奖章,“感觉突然退出了一个正在快速行进的队列,兄弟们继续加油!”

在这支部队,每名官兵身上,似乎都有一种关于使命的独特参与感。

在使命的“坐标系”中画出最大的“同心圆”

5月的北疆,积雪还未消融,街上的行人仍需裹紧厚厚的衣服。

在距离城市百里之外的一处营院,一群年轻人却卷起了袖子。他们分成两拨儿,双方都怒目圆睁,脸蛋烧得通红。

那是一次午饭后,几名战士因为整理餐具时的小事发生口角,随即“剑拔弩张”。

“年轻人血气方刚,有点火气再正常不过。”在后来的许多场合,旅政委黄长升并不避讳谈及此事。

当时,部队组建才几天,官兵们彼此互不相识。黄长升知道,冲突的根源,是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带来的负面情绪。

他站在两拨儿人中间,只问了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到这里来?”

三言两语后,战士们脑海中对“使命”这个词似乎有了最基本的认识。有人站起来说:“我们是来搞建设的。”

握手言和来得很快,由此引发的一场思想融合却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对于一支人员构成复杂的新单位而言,团结是第一要求。为了加速融合,这支部队开展了长达一年的“三合三同”教育。

在该旅领导看来,融合的关键就是要在使命的“坐标系”中,画出最大的“同心圆”。

为了找到这个“同心圆”的“圆心”,这个旅经历了一番自我探索的沉淀。

从各单位抽调来的官兵,有“无所不能”的特种兵,也有“新训后再没摸过枪”的技术兵;有经常坐在办公室电脑前的机关人员,也有习惯风餐露宿的一线战士。

不同的履历如同一条隐秘的“隔离带”。大家嘴上不说,心里却互相“瞧不上”。

“不分‘你的’‘我的’,只讲‘我们的’。”起初,为了消除思想隔阂,部队把这样一条主旨贯穿所有的教育课堂。当官兵们的思想在“主人翁”意识中渐渐融为一体后,找到一种精神层面的内核驱动力便成为迫切需要。

一次干部调整,某连连长因连队连续两次专业考核成绩不合格,被调离工作岗位。此外,还有几名干部因训练成绩不合格,推迟晋职晋衔。

“部队刚成立,基础薄弱、人才匮乏,这样做,会不会打消干部的积极性?”旅党委常委开会研究时,有人提出疑虑。

然而,事实证明这一导向并未成为干事创业的“拦路虎”,反而激励了一批干部通过自荐的方式进入党委的考察视线,弥补了当时部分机关和连队主官的岗位空缺。

党委“一班人”找到了那个“圆心”,同时也坚定了他们对战斗力标准导向初始即严、一严到底的决心。

在基层,这个“圆心”潜移默化成为官兵间建立尊重和信任的标准。

上任前,某连指导员涂远见一直在旅机关工作。因为体能较弱、缺乏带兵经验,连队几名老士官对他并不信服。涂远见主动加压,拼命练体能。后来,他参加陆军比武并夺得一枚铜牌。

从此,连队官兵和指导员的感情逐渐“升温”。在涂远见带领下,连队去年被新疆军区评为标兵连。

如今,如果再问官兵们“我们为什么到这里来”,“我们是来搞建设的”,多出了3个字“我们是来搞战斗力建设的”。

也许会走弯路,但一定要向远方铺路

到这支部队报到的第2天,新排长韩鑫发现一个奇怪的单位——“弱猎隼”集训队。

那是两年前的夏天,在摸底考核中“挂科”后,韩鑫和其他体能考核不合格的官兵,统统被这支集训队收纳了。

“弱猎隼”们从这里毕业后,回到连队。而后,他们再通过个人向班申报、班向连队申报、连队向机关申报,进行逐级考核,最终实现人人达标。

“建立补差集训队,常态实施申报考核,不仅能实现资源整合共享、提高训练和考核质效,还能赋予连队更多自主权。”该旅作训科科长周建罗承认,这样的方法创新来源于失败的教训。

组建之初,官兵基础体能合格率不容乐观。考虑到部队装备高尖、技术含量高,该旅把抓训的重心放在专业技能上。对基础课目,他们依然采用“考核—补训—补考”的粗放模式。这也导致官兵的基础体能训练成绩起伏不定。在上级组织的年中军事体能抽考中,多名原本成绩良好的官兵甚至“发挥失常”。

走弯路时,敢于自我否定,让他们及时止损,找回了方向。

半年后,当最后一名学员从“弱猎隼”集训队毕业时,官兵的基础体能合格率和优秀率均大幅提升。

思想逐渐统一,训练基础不断夯实,当官兵们刚刚感受到上升期的一丝甜意时,来自外部的挑战却让这支新生的部队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2018年6月,该旅参加陆军组织的“侦察奇兵-2018”比武竞赛,总评成绩倒数第二。除了失落和愧疚,参赛队员对这样的成绩多少感到有些委屈。

比赛当天,暴雨如注。参赛队员由于缺乏实战经验,背囊里的木柴被雨水浸透无法点燃。“钻木取火”这一课目,他们一分未得。

在8公里战斗体能比赛中,上等兵杨超在领先第二名5分钟的情况下,因体力分配不均,晕倒在终点线前200米处……

“旅党委抓训中实战化意识薄弱,是这次比武失利的主要原因。”旅党委在呈交上级的检讨中痛切反思,“如果因为实战理念树得不牢,让官兵在战场上丢了性命,我们就是真正的罪人。”

没有掩饰推诿,该旅党委常委包干带头掀起整改热潮,查找战斗力建设中暴露出的现实问题,梳理出短板弱项并制订改进措施。

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够坦然接受失败也是一种进步。

当找回“面子”的机会出现时,该旅又迎来一次考验——

2018年11月,陆军组织“精武-2018”比武竞赛。有人建议“凑几个尖子,搞封闭集训”。这个有望迅速“翻身”的方案,遭到了旅长尤秀红的反对。他的思考也是旅党委的共识:“我们是这个旅第一代人。如果我们这代人只顾自己的面子,那后来的人恐怕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没面子。”

抓基础、谋长远带来的改变,让教导队教导员胡银辉感触颇深。为了加强人才储备,旅里决心打开“兵教头”这个突破口。

胡银辉说:“以往,报送骨干时各营藏着掖着,把‘中不溜’的送过来。如今,我这里全是精兵强将。”一年多来,得益于旅里制订的法规制度和鼓励措施,教导队的骨干力量越来越强。从教导队输送回营连的训练尖子、技术骨干多达数百名。

与此同时,他们利用部队接装时机,选送技术骨干赴厂家、科研院所和兄弟单位学习。通过不断积累,如今该旅专业人才对口率已显著提升。

尤秀红说,带部队就像“拉扯孩子”,只有摸清孩子的脾性,才能培养他的个性。一年多后,军事训练考核表明,该旅已初步形成作战能力。

尽管“翻身”的目标依旧没能实现,但舍弃功利计之长远的脚踏实地,却让这支部队的训练基础和人才建设稳固攀上一个台阶。

在稳与快的统一中加速战斗力生成

毒辣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官兵顾不上拭去脸上的汗水,目不转睛地盯着眼前的发射架。几秒钟后,他们振臂高呼,随后瘫坐在地……

去年夏天,某新型无人机试飞成功!这背后,是官兵们连续3天不眠不休。

对营长岳阳的军旅生涯而言,再没有比那个火热的夏天更激动人心的时段。

岳阳所带的营,科技含量和技战术要求很高。因为没有合适的人选,营长一职曾空缺了很长时间。随着装备陆续列装,挑选合适的人带领官兵攻坚克难迫在眉睫。

岳阳长期从事无人机技术研究,积累了大量经验。他毛遂自荐,成为营长候选人之一。然而,技术干部出身的岳阳从未担任过主官。这让人力资源科拟订方案时有些顾虑。

“对这支部队来说,大家都是新人。”旅党委对岳阳给予充分信任。

这位新营长上任后不久,便遇到一次大考。某型装备列装时,距离当年度军事训练考核只剩1个多月。上级要求,考核时该营的这型装备必须基本形成作战能力。

受领任务后,岳阳迅速带领官兵赶往戈壁滩与厂家人员汇合。在接近40℃的高温下,官兵们从零开始,缠着技术人员不停问、反复练,白天掌握飞行原理后,夜晚开展飞行,每天只睡不到3个小时。

这种劲头也感染了技术人员,他们先后两次改签机票,直到确认部队试飞成功后,才放心离开。

稳是快的基础。稳定了人心,官兵干事创业才有动力。在这支部队,像岳阳一样的新人还有不少。该旅党委积极创造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环境,让他们在释放活力的同时,主动挑起建旅兴旅的重担。

为保证官兵休息、休假等基本权益,该旅坚持按照制度规范和统筹计划抓工作落实,避免了因“争时抢位”造成官兵负担过重。“像蜜蜂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的工作观和生活观成为官兵们的美好追求。

快是稳的目标。加速提升战斗力,官兵斗志才能更旺盛。随着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新装备陆续列装,面对上级赋予“尽快形成战斗力”的要求,这个旅在充分尊重客观发展规律的同时,引导官兵加速突破战斗力生成瓶颈。

去年7月,该旅配发某型新装备,装备说明书足有100多页。常委每人带领一支技术骨干小组,1个月内便完成多种装备动中通联调试。

某新型无人机列装后,他们当月就实现自主首飞,在演练中顺利完成任务。

实现突破需要“首创精神”

如今,宣传干事马涛涛还在为创作旅歌做准备。

按照传统,部队组建后需要一首体现官兵精神风貌的旅歌。然而,马涛涛几次呈报上去的歌词都被政委黄长升摁在案头。

“总感觉这里面缺点什么,没故事。”黄长升说,作为首任官兵传唱的歌曲,应当体现“首创精神”。他把这种精神归结为拓荒精神、匠人精神和愚公精神。

至于怎么体现,马涛涛始终没弄明白。后来黄长升也承认,“这种精神还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沉淀。”

“量”的积累终会迎来“质”的改变。不久前,该旅在陆军“侦察奇兵-2019”比武竞赛中,夺得总评第二的好成绩。

在官兵们的拼搏奋斗中,马涛涛触碰到“沉淀”的某种形式。

比武前夕,参赛队员张双成得知父亲患重病的消息,精神受到重创。但为了不影响团队成绩,他经过短暂的自我调整,完成比赛并和团队一起夺得该项目冠军。

比武结束,张双成抹了把眼泪说:“咱们终于站起来了。我觉得,我爸一定也能。”

某连中士梁志强去年也曾参加陆军“侦察奇兵”比武竞赛。那次,他拼尽全力却仍未拿到奖牌。回到单位,梁志强练得更拼了。好几次,他晕倒在训练场,苏醒后又重新站起来挑战极限。

此番再战,梁志强如愿摘得“全能尖子”金牌。总结大会上,他面对官兵说了一句话:“去年我给单位丢了脸,今年我把荣誉带回来,扯平了。现在开始,从零出发。”

“这算不上弯道超车,只不过是把自己重新拉回起跑线。”从零出发,不只是一名士兵对单位的承诺,也是这支部队理性的自我认知。

始终保持求实进取的作风,为官兵们稳扎稳打实现突破奠定了思想基础。今年10月底,这个旅在军区组织的年度军事训练考评中,成绩比一年前有了明显进步。

这里一年12个月风吹不断。空旷的训练场狂风肆虐,入口处一堵显眼的高墙显得尤为挺拔。

这面墙上展示着他们珍视的东西:墙的正面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标语,背面是被评为“金猎隼”的官兵姓名以及他们载入史册的故事。

坐在返乡列车上的刘潇,也是“金猎隼”之一。今年8月,受领奖章时,已经做好退伍准备的刘潇刻意避开了领导的目光。

其实,他不必感到愧疚,使命的接力棒总会在新老交替中传承下去——

今年9月,数百名刚穿上军装的年轻人来到这里。到站的铃声响了,车内车外安静下来。

火车缓缓停靠站台,又一群年轻人趴在窗户上与迎接者对望,期待的情绪达到顶峰。

分享到:
中国网官方微信
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