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热点话题丨文书之“痛”背后的病因何在?

发布时间:2019-11-01 09:11:07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汤文元 唐超山 王海建 李蕾    责任编辑:谢露莹

凌晨1点,新疆军区某师驻训地,官兵早已入睡。夜幕下,只有连队文书办公的帐篷依然灯火通明,文书樊奉锋还在挑灯夜战。尹阿龙摄

“减负”和“增效”被割裂开来,形式主义“按下葫芦浮起瓢”

已有16年军龄的某团宣传股股长杨汝俊明显感到,这两年,治理“五多”问题越抓越紧,特别是针对文电会议多的情况,师里相继出台了多份意见和措施。

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许多负担并没有减轻,只不过是换了个形式存在。在杨汝俊看来,纸质通知的确少了很多,但微信群里的“发号施令”多了起来,并且一旦在群里部署了任务,所有涉及的人员都要一一回复,否则“电话很快就会打过来”。

“信息手段提高了流通效率,表面看减了负担,但工作的实质内容一样没少。”杨汝俊举例说,有时上级在群里告知到强军网网盘上下载通知,然后打印出来办理,这和直接发文没什么两样,还额外增加了几道程序。慢慢地,杨汝俊也建了个微信群,把团里所有政治工作干部拉进群中,方便通知事宜,还能避开“随意发文”之嫌。

到了基层连队,压力没法再分流,反而越积越大。“以前不够用公文‘份量’下发的工作通知,都可以通过微信直接安排,比打电话还省事。”某连指导员陆宁感慨,文电少了,事情反而越来越多。

会议的数量也的确少了。陆宁算了一下,现在需要连队主官开的会,与前几年相比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二,但另一方面,需要上报的文字材料却多了不少。各级把原本需要召开会议讨论研究的内容下发到营连,再以征求意见、推荐人选等名义索要材料。实际上大会的时间被各种通知的办理时间替代,并没有为基层腾出多少时间。

“‘减负’和‘增效’被割裂开来,不仅违背了减负的初衷,形式主义自然也会‘按下葫芦浮起瓢’。”对于类似文电会议“形式上”的减负,长期跟踪调研官兵思想动态的时任宣传科科长龚毅宏有自己的思考:“减负和增效从来都是相辅相成,减负是增效的必要途径,增效为减负提供充分条件。”

机关陈规陋习难改,基层疲于应付左右为难

去年3月,某团军务股下发通知,要求基层严格落实一日生活制度。该团二连文书马光耀放下手头工作按时熄灯就寝,但刚躺下就接到作训股通知,要求当晚务必上报当月训练数据。他只好起床加班,结果被督导的军务股参谋抓了“现行”,一番解释后仍被通报批评。

机关令出多门让基层疲于应付,表面看是统筹不力,深层原因其实是工作作风仍未转变。

“很多时候,机关抓工作只注重自己的工作内容,并不关心是否符合基层实际和官兵的现实需求。”马光耀很无奈,在他看来,机关干部的“本位观”仍有市场,并直接体现在给基层安排工作时的“自由任性”上——给任务不给条件,给时限不给时间。

“今天这个来检查,规范一个样式;明天那个来检查,又规范另一个样式。”某团导弹连文书尹超对此十分反感,“有时候刚下的通知还没落实完,补充通知就又换了标准。”去年10月,该团装备部门先是下发关于采集某型装备信息的通知,之后又3次更改统计内容和格式标准,“折腾来折腾去,要的还是同一批数据”。

个别机关干部的工作懈怠同样让基层叫苦不迭。去年初,某团一营文书唐兆杰熄灯后突然接到团机关通知,要求从强军网下载样表,连夜统计上报某型器材数量。当他打开样表时才发现,师里下发通知的时间竟然是5天前。因为团机关干部自己疏忽,导致原本寻常的工作变成了全团几十名文书的“加急”任务。

有时,机关陈规陋习带来的问题表面上并不容易被察觉,基层也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有过类似经历的连长段贤鹏说:“推卸责任往往藏在‘权力下放’的包袱中。”

去年10月,上级组织考核,涉及连队正规化建设的考评细则长达20多页。段贤鹏所在连队因赴外执行任务,许多经常性工作虽然落实了,但因任务冲突精简了内容、调整了时间,有的没有及时进行登记。段贤鹏反复向机关致电核实能否对连队参评标准“稍做调整”,得到的答案总是“上面还没答复,你们自己拿主意”。

眼看考核将至,段贤鹏和连队文书只好晚上加班补资料,平均每天只能睡3个多小时。谁知考评组了解情况后决定不将连队纳入考评,段贤鹏虽然松了一口气,心里却五味杂陈……

1  2  3  >  


分享到: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