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较劲的“尖兵”李正芦:硬碰硬才能逼出战斗力

发布时间:2019-07-29 13:52:02    来源:中国网    作者:王啸 黄超 周子军    责任编辑:谢露莹

【人物档案】李正芦,男,汉族,党员,现为武警兵团总队执勤第五支队特战中队四级警士长。入伍以来,先后圆满完成08年奥运安保、乌拉泊定点勤务、长途押解等重大任务,2015年被武警总部表彰为“优秀教练员”,2016年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一等奖”,2018年被武警部队授予“勇士勋章”,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

李正芦带领队员进行实战训练。 盛永跃 摄

在刚果(金)中国维和工兵工程任务中与友军组织联合防卫演练_军事_中国网

中国网军事7月29日讯(通讯员 王啸 黄超 周子军)七月的巴音沟酷暑难耐,气温逼近40℃。崎岖的山路上,全副武装的特战队员大口喘着粗气,拖着疲惫的步子向前奔去,汗水顺腮而下。不远处,李正芦身着“吉利服”匍匐在草丛中,望着这群“入网之鱼”,嘴角扬起一丝狡黠微笑。

虽然十分疲惫,但前侦队员王磊仍强打精神,眼睛警惕地环顾着四周。已经武装奔袭了29公里,行进途中突发情况不断,虽然险象环生,但好歹成功处置。“还有1公里就到宿营地了,应该没什么情况了吧!”他刚要松口气,前方却传来了呼救声。队员们立刻警觉起来。

细节决定成败

只见一辆面包车侧翻路旁,数名“群众”横躺在车两侧。

“有群众受伤!”队员王磊略显着急。

“小心有诈!”小队长陈立俊顿感蹊跷,如此偏僻的山路竟还会有车,但受伤“群众”的呻吟声容不得他多加思考。“救人要紧,何桥、努尔艾力后侧警戒,其他人跟我去救人。”

陈立俊将枪背到身后,正要检查“群众”伤情时,一张熟悉且略带奸计得逞的笑脸映入眼帘。“不好!是李正芦!”说时迟那时快,李正芦已将刺刀抵上了陈立俊的喉咙。另几名伏地“群众”同时发作,电光火石间便将前侦小组悉数制服。

“你们的任务失败了。”李正芦冷淡的话让陈立俊回过神来。原来前面的情况只是小打小闹,目的就是让小分队在最后关头放松警惕,而他带领蓝军早已精心设局,在这里“等候”小分队多时。

“这个李正芦就不能消停会儿!”又一次被李正芦算计,队员们捏紧了拳头,无奈地锤击着地面,心里“恨”得牙痒痒。

“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警惕,战场上没人会告诉你敌人在哪!”李正芦的话如当头棒喝,让懊恼的小分队陷入了沉思。

“红军要过硬,蓝军必凶狠,只有训练场上多让红军吃瘪,战场上才能使他们打得赢。”调整改革以来,李正芦所在的机动中队改制成特战中队,全员士官化需要从基层中队抽调士官补充。

组建之初,队员之间磨合少、战法训法未成体系、训练场地亟待建设……一系列制约着特战力量建设的瓶颈难题还未攻克,一场检验特战中队打仗能力的实兵演练就已经拉开了战幕。

不被失败击垮

寒意彻骨,冷风夹着雪花如刀般扑打在身上。特战队员们艰难地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寒冷、饥饿、脱水、疲惫,巨大的体力消耗噬咬着每个人的内心。“嘣…嘣…”数枚爆震弹突然在队伍两侧炸开,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响打破了山谷里的平静。没有预案、丝毫没有准备,战斗在一片慌乱中开始。“这是真打!”李正芦的神经立刻紧绷,眼中急得要喷着火来。可“暴恐分子”似乎摸透了他的想法,平时训练的战法、打法毫无用武之地。摸不清“敌人”底细,判不明对方意图,因伤亡惨重,小分队很快就败下阵来。

“和平兵当久了,忘记了战斗随时都会打响,战争随时都会来临!”战后复盘,参谋长马勇的话振聋发聩,让这个“未尝败绩”的硬汉黯然神伤。那天夜里,李正芦独自一人立在巴音沟山头,晚风吹来,送来丝丝清凉。满天繁星,夜沉如水,他将白日里那场遭遇战一遍遍在脑海中复盘。“我可以认这回栽,但战场上绝没有重来的机会,实战化训练必须立起来。”

回去的路上,李正芦的脚步沉稳而坚定。14年的军旅生涯,他始终冲锋在前。备战总队特战骨干比武,他强忍髌骨磨损、半月板磨损、交叉韧带损伤的剧痛,打着封闭上赛场,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一等奖”,被武警部队授予“勇士勋章”。

虽然荣誉加身,但其间的酸甜苦辣滋味只有他自己一人知道。个头不高、身体单薄,刚当兵时李正芦的军事素质并不突出,体能甚至还是弱项。第一次站军姿不到半小时就晕倒,第一次练器械一个都上不去,第一次跑5公里被远远地甩在后面。

千锤成利器,百炼铸纯钢。暂时的挫折并没有让李正芦自暴自弃,他利用点滴时间给自己“开小灶”,把自己放在“烈火之中、重锤之下”每天坚持做“5个100”,早起一趟轻装5公里,晚上穿着沙背心、绑着沙绑腿一趟负重5公里,单杠训练用背包绳把双手捆在单杠上不停地做大回环,自制防护肘膝的棉垫在训练400米障碍时不到三天就血迹斑斑.....

拼出来的。”他说:“当兵习武,就别想躲过苦累这一关,只要咬牙坚持,苦味终究会咀嚼出甜味来。”

当“刀尖子”也当磨刀石

一个人强不算强,所有队员强中队才会强。李正芦对这句话深有感触。组建刚逾一年,不少原本在基层中队“嗷嗷叫”的士官,抽调到特战中队却成了中不溜,比武竞赛拿不到名次,新课目训练理解掌握效率不高,一些人便心灰意懒,甚至萌生了“回家”的念头。

作为一名老党员老骨干,李正芦知道自己要为战友们稳住心神。他把自己关在教研室,苦心钻研,从应用射击到组训方法,从丛林作战到城市反恐,从战例中学经验、在失败中找教训,既当“刀尖子”又当磨刀石。他与每一名队员促膝谈心,以自己的励志故事鼓舞大家振奋精神,坚定留队决心。他还研究总结出应用射击“五个要诀”在全支队推广,使射击合格率从不足50%提高到88%,优良率达到80%。训练场地受限,他带着特战队员到大山里、密林中练战术、练捕歼……

“没有李正芦想不到的点子。”机动大队盛永跃教导员每当提起自己的爱将,总是不吝溢美之词。“在机动大队,只要有难题,李正芦都会恰如其分地提出好点子,为我们分忧。”

这些年来,李正芦总结的听、看、捉、套等12字诀夜间训练法,极大地提高了特战中队的反恐应急训练水平,梳理出的击要害、避锋芒、扬优长、快治短的一招治敌要诀,提高了官兵在执勤、处突、反恐中快速制服对手的能力。

为了能带好兵,也让好点子不断货,李正芦自学了《指挥艺术》、《心理学》《现代管理学》《欣赏的力量》等书籍,研究出一套学会宽容、活用表扬、穿插欣赏、树立自信的带兵法,让一些“刺头兵”“关系兵”“少爷兵”脱胎换骨成“执勤能手”“训练标兵”“反恐先锋”。人心齐,泰山移。良好的氛围、长期的训练磨砺,使特战队员信心满满地投入战斗。

实战是考量战斗力的唯一标准。一场场红蓝对抗在陌生环境、复杂条件下展开,李正芦带领队员在战前激烈讨论作战方案,战后复盘也是一样,从单兵到单装到班组,从战损大小、地形利用和典型行动都会讨论。虽然李正芦还是大家最“恨”的那个人,但是也是大家最爱的人,兵也越练越精、仗越打越好。

1  2  3  4  5  >  


分享到: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