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射架下,三连官兵闻令而动,时刻保持敢打必胜的先锋本色。刘明松 摄
【连队档案】火箭军某旅先锋连组建于上世纪90年代,先后3次参加首都阅兵和10余项重大演训任务,成功发射导弹20余发,荣立集体一等功2次、二等功4次、三等功6次,1998年6月被中央军委授予“导弹发射先锋连”荣誉称号。
中国网新闻6月18日讯 夜染黛色,剑影寒光。不久前,火箭军某旅“导弹发射先锋连”驱战车、驭长剑,钻密林、穿硝烟,展开一场场导弹发射演练,反复锤炼“随时能战、准时发射、有效毁伤”硬功。
强军砺剑先锋连,赫赫全军一面旗。近日,记者走进这支英雄连队蹲点采访,透过一道道驱车仗剑的铁痕印记,回望一次次长剑腾飞的龙吟剑啸,感受他们聚力练兵备战、勇担强军重任的铁血担当,倾听他们全面加快战斗力建设的铿锵足音……
赓续传承“一心向党”的忠诚血脉——
要做大国驭剑人,先做坚定举旗人
来到先锋连,记者看到,镶嵌在营门上方的“导弹发射先锋连”金色大字,在晨曦映照下熠熠生辉;伴随着一阵阵震天彻营的战斗口号,连队官兵又匆匆开始了新一天的冲锋……
走进连队史馆荣誉室,探寻先锋足迹,记者发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1995年7月11日,新华社授权向世界公告:我人民解放军将向东海海域进行导弹发射训练……挽弓试剑,直刺天狼。时隔一年,新华社再次授权发出公告:我人民解放军将向东海、南海海域进行导弹发射训练……利剑出鞘,踏波捣海。
这两次载入史册的“亮剑”,首发出击的正是“导弹发射先锋连”。演习中,上级多次调整发射时间,连队官兵“六进六出”发射阵地,忍着饥饿、顶着风雨,叫打就打、叫撤就撤,圆满完成了任务……“六进六出”的故事如今已载入连队历史、深植官兵灵魂,而它所承载的精神与传承,深深地熔铸着“导弹我操作、我听党指挥”的血脉基因。
任重如山、使命催征。回顾“导弹发射先锋连”发展步履不难发现,官兵始终向着胜战孜孜以求,困难越大信念越坚。
6月初,一场先锋故事会精彩纷呈,三连官兵讲述,连队组建之初,上级给他们提出要求:当年具备发射能力,3年全面形成作战能力。那时,面对无教材、无装备,连队官兵白手起家闯出一条铸剑之路——
没有营房,官兵们在一个废弃多年的厂房里安营扎寨,种下“扎根树”,搭起“创业门”;没有教材,官兵夜以继日地超前训练,自己编写新型导弹专业理论教材;没有装备,官兵们靠自制的简易模拟器材,练出了操作指挥程序和过硬的操作技能……连队的“星星之火”,就这样在“创业门”下慢慢燎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夜幕降临,记者来到忙碌的训练场,车辆的轰鸣声、指挥的口令声此起彼伏。训练场一隅,连队将“红色发言人”主题教育配合活动搬进训练场。“四会”优秀政治教员、上士焦红阳和战友通过讲述故事、今昔对比,全面展现中国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官兵在情景交融、耳濡目染、辨析明理中愈发坚定对党的信赖、对习主席的拥戴。
“要做大国驭剑人,先做党的举旗人!”连队指导员刘帅介绍,连队探索走开“兵言兵语讲道理、兵言兵情聚军心、兵言兵事常践行”的方法路子,通过开展“红色时光机”“领袖故事大家讲、领袖风范大家赞”系列教育活动,官兵人人争做新时代好战士。不仅如此,连队党支部,还总结出“学、看、思、研、考”五步法,探索推开理论要点深讲、重点图解辅讲、思维导图背讲“三讲”学习法,官兵在真学真用习近平强军思想中,愈发坚定理想信念,不断积聚奋进的动力。
去年6月18日,是“导弹发射先锋连”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20周年纪念日,恰逢赶上野外驻训,连队官兵用一场“火力突击”迎接“授称纪念日”。砺剑返营,该连迅即组织了一场“授称20周年主题报告会”,官兵纷纷表示:赓续传承先锋人忠诚血脉,誓做永不卷刃的打赢尖刀。
时间流转,时至今日,连队官兵每日的铭心叩问却始终如一,“随时准备打仗、随时能打胜仗”的备战脚步一刻未曾停歇。“导弹发射先锋连”官兵坚持“忠放首位、武当第一”,始终把忠诚写在战斗的旗帜上、把使命融进旅队的血脉里、把担当落到具体的行动中。
夜黑如墨,三连驱车仗剑参加旅里组织的多波次“火力突击”。刘明松 摄
潜心练就“一招制敌”的决胜本领——
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
夜幕拉开,操作大棚内战车轰鸣,先锋连实装操作训练正火热进行,只见几套发射单元在不同的复杂环境下紧张操作,有的利用训练大厅里的喷淋系统模拟中雨条件下导弹发射,有的在声光系统的干扰下锤炼强光条件下导弹瞄准技能,有的组织官兵在全防护状态下精准完成操作训练。连长王旭告诉记者,这是连队推行的实战化操作训练,在基础训练中更注重技战术融合。
先锋连充分利用操作大棚加装的喷淋系统和强光系统,设置遭核生化袭击、侦查监视等实战背景,模拟战时恶劣气象和复杂战场环境,实际检验实弹发射战标,瞄准武器装备性能的“极致”发起冲锋,在“敌情多威胁、体能超负荷、训练高强度、环境极复杂”的实战背景下锤炼精准发射和应急应变能力。
记者在训练场上看到,发射单元时而经历雨淋、烟雾等复杂气候的考验,时而面临“装备受损”“减员操作”等各种敌情特情的干扰,官兵在实战化操作训练中越练越精。操作结束,走下训练场发射架指挥长陶德军深有感触地说,“现在的训练,每一次都像打仗,丝毫不敢有放松。”
2014年盛夏,先锋连官兵携装仗剑出击,参加某项重大军事演习任务。此次任务,将由军委首长随机抽点发射,打击预定目标。有人建议挑选最优秀的号手上阵,但连党支部却毅然决定:连队的每一名号手都有“底数”,平时训练各发射架人员怎么定,现在实弹发射人员就怎么定,按照实际作战编组受命出击。
精心准备,精细操作,随着一声轰天巨响,导弹携雷裹电,精准命中目标。导弹发射架下,先锋连官兵欢呼雀跃,他们以优异成绩出色完成任务,实现了“指哪打哪”的目标。
为了打赢,孜孜以求,永不知倦。这些年,随着导弹战车驰骋天疆,先锋连实现了从单纯实弹发射到复杂困难条件下战斗发射、从抽组骨干发射到随机抽点发射的能力跃升,实战化建设步履铿锵。
——奔赴高原,连队官兵在气温骤降至零下三十多度的情况下,全员全装,千里转进,在茫茫戈壁滩上,锤炼高寒条件下“走、打、吃、住、藏”硬功。
——钻入林海,连队官兵在四十多度的高温条件下,密闭生存、连续测试、快速转进,换来一串串饱含智慧和心血的珍贵作战数据。
——挺进戈壁,连队官兵昼夜兼程、不眠不休、连续作战,创破发射单元首个连续机动近千公里、首次长待机半年多组织实弹发射等多项战标纪录。
先锋故事会上,上士魏光虎分享的战友故事让人感动。2012年,先锋连即将担负作战值班,躺在医院病床的上等兵崔恒旗听说营里考虑他的病情,决定让他留守。他心急万分,毅然咬破手指写下“请战书”三个字,强烈请求参加任务。他在请战书中写道:战士可以受伤,但受伤的战士也可以上战场。军人可以倒下,但我想倒在冲锋的路上……恳请组织批准,让我参加。因为先锋连的战士即使倒下,也要向前,倒在离胜利最近的地方!
走进先锋连的宿舍,打开官兵的柜子,记者发现许多官兵已经攒了好几封遗书。指导员刘帅介绍,每次出去执行任务,大家都会做好这些准备,这是一种向死而生的光荣。转身之后如若真的牺牲,那么这张薄薄的纸片,就是最后的温柔与倾诉。“妈,如果我真的不在了,下辈子你做我的女儿吧,让我照顾你。”抽取其中普通的一张,歪歪扭扭的字迹,不禁让人泪流满面。
导弹发射瞬间。宋远高 摄
砥砺培塑“一路开创”的进取品格——
把荣誉当作起点,用创新赢得未来
走进三连荣誉室,一面中央军委授予的“导弹发射先锋连”荣誉称号的锦旗赫然映入眼帘,再看墙上近百面锦旗和展柜里陈列的各种奖杯,让人不由对这个年轻连队的赫赫战绩发出由衷赞叹。
旅政治工作部主任李正基感慨地说,荣誉对于先锋连至高无上的。每一名先锋连人从进入三连的那一刻起就被打上了烙印。新兵下连时学的第一首歌就是《先锋战歌》,去的第一个地方就是荣誉室,上的第一堂课就是领悟先锋精神。从新兵到老兵,无不把连队的荣誉高高举过头顶。
在先锋连宿舍门口,记者看到这样一句话:“无数次蝉联第一,所以敌人就是自己。”二级军士长左小山对此深有感触,有一段时间,连队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工作越干越累、标准越来越高,但是成绩却不理想。在一次实装操作考核时,一向摘金夺银的三连第一次榜上无名。年底的专业理论考核,竟然只考了第三名。下大力气准备的考核比武也是名落孙山。三连这是怎么了?大家痛定思痛,沉下心来分析原因。
进入新时代,老典型何以再创新辉煌?老连队何以焕发新活力?这是摆在全体“导弹发射先锋连”官兵面前一道绕不过的坎。
这些年,连队历经单位移防、人员更替、装备换型,但一个理念始终不变——把荣誉当作起点,用创新赢得未来。三级军士长陶德军大胆创新,研制出实时显示操作时间的精确点火训练装置。官兵依托该装置开展模拟训练,操作误差大大减小,成功解决了训练难题,号手精确点火率达95%以上。
一路奔跑,勇闯新路,今天的“导弹发射先锋连”,创新之举已成风尚。夜间火力突击,他们创新的“微光条件下发射车精准占领阵地”战法得到全旅推广;千里出击,他们创新的“战车平板快速定位法”赢得大量时间。
去年,连队参加合成训练任务,连长王旭带领发射架信心满满执行多波次火力突击任务。熟料,考核组“敌情”科目下达“瞄准号手受伤退出战斗”。由于准备不充分,王连长遭遇了“滑铁卢”。败北归来,王连长彻夜难眠,他迅速召集连队骨干探索创新“交叉换岗、多专多岗”训练模式,按照“新兵精通本岗、士官兼顾他岗、骨干覆盖全岗”标准分层施训,提升复杂困难条件下减员操作能力。如今,连队催生了一大批“金手指”“全能王”,“人人过硬、架架托底、整连能战”的实战能力不断提升。
正是凭借这股子善学肯研、忧患催征的劲头,连队官兵集智摸索“如何提升连队备战能力”。在运输车架设变形式行军床,实现“睡运一体”;利用荧光条区分个人战备物资,做到夜间“拉动即走”,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打仗门道”。近年来,官兵东征白山黑水、西战大漠边陲,一次次仗剑出击,在应对野营部署转换、紧急出动等情况时,战备集结时间都大大缩短。
未来非接触、超视距作战,作为执掌大国长剑的“驭剑者”,新时代的“导弹发射先锋连” 经常重新审视自己,仰视山外之山,谋求再攀新高的“参照系”。
去年3月,“导弹发射先锋连”一场竞争与合作、共铸强军精武兄弟连的铸剑行动拉开帷幕。月色下,一群身着各兵种颜色迷彩服的官兵正摸索着接近发射车,准备实施袭扰。这群来自陆军“强军精武红四连”、海军“女子两栖特战队”的官兵,与连队官兵互较看家本领、共研打仗课题。
“这群‘蓝军’不简单,它是我们打仗‘朋友圈’的新朋友。”连长王旭说:“跳出三连看三连,放眼全军建三连,连队从‘联话’到‘联学’,再到“联战”,体系作战能力不断提升。”(宋开国 李永飞 陈 平)
暗夜条件下,利用荧光手套进行导弹交接转载。陈平 摄
千里机动,远赴高原训练场,练操作、练指挥,有效提高了发射单元实战能力。陈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