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远望】零的突破!“远望号”筑梦大洋

发布时间:2019-04-30 14:22:06    来源:中国网    作者:亓创 高超    责任编辑:谢露莹

远望2号船出海执行任务。

中国网军事4月30日讯 (通讯员 亓创 高超)瞭望大海风云,探索太空奥秘,远望人以敢创先河的智慧和勇气,攻克一个个堡垒,取得一项项突破。

首测外星——扬威大洋

1984年底,国家批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作为一个窗口正式对外开放。1986年,发射场接到来自国际航天发射市场的第一张“外单”:发射“亚洲一号”卫星。中国将用自己的火箭发射美国卫星,这在当时是一条轰动世界的新闻。

1990年4月7日,北京时间21时30分03秒,西昌卫星发射场,“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托举着“亚洲一号”通信卫星,划破夜空,扶摇直上。

这次发射,外商向我有关部门提出:星箭分离后半小时内,必须向驻西昌美国专家组提供卫星的初轨根数。为了满足外商的要求,“远望号”船一定要在15分钟内计算并向西昌测控中心发送初轨根数。船上又将这15分钟的1/3“抠”出来用于发报,留给计控部门的时间只有10分钟了。

以往国内发射同步通信卫星,他们要用一个多小时才能完成这项工作,如今,这近乎苛刻的要求能实现吗?

正在进行联调演练的科技人员。

坐在显示屏前的软件中队长曹仲华,此时显得十分自信。一连七天,他埋头于查资料、画框图、搞调试,连吃饭都在机房里。终于,一个改进的快速定轨程序产生了。此时,他正目不转睛地盯着显示终端。“唰”,一组参数整齐地跃上屏幕,12秒钟后,打印机奏出了优美的音响。“报告,定轨完毕,初轨根数打印结束!”

手握调度话筒的部门长戴晓文听到曹仲华的报告,下意识地看了看手中的秒表,不禁叫出声来:“太好了,整个定轨过程只用了90秒!”

在这90秒钟的时间里,计控部门还把成千上万的测量数据,准确地发往了西昌测控中心。加上随后用于鉴定轨道精度所花的时间,他们在星箭分离后,仅用180秒就完成了这项神圣使命,比规定时间提前了420秒。

当晚不到12点,卫星进入大椭圆轨道后一个多小时,北京传来了令人鼓舞的消息:外商对我国提前提供给他们的所有数据非常满意。

“亚洲一号”的成功发射,打破了国际商业发射领域的大国垄断,不仅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亚洲第一个步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国家,同时也标志着中国航天向建设世界一流发射场的目标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姿章联控——填补空白

从热火朝天的长江之畔,到碧海绿影的大洋深处,远望人踩波峰,踏浪谷,斗狂风,战恶浪,一座高山被征服,另一座高山又成为新的挑战。

北京时间1997年6月10日20时,风云二号卫星在祖国西昌发射升空,风驰电掣般地向赤道上空飞来。

根据远望1号船传递的卫星飞行轨道参数,远望2号船的雷达天线早早等候在卫星出现点。当卫星刚刚飞出海平线,就紧紧抓住了目标。

初战的胜利,加上卫星上发出的信号强烈,雷达可以继续跟踪,测控时间充裕,使全体参试人员更加信心百倍。负责全船测控技术的孙东进、施友生、易祚禧等技术专家,虽然连续奋战多天,但仍精神抖擞。

风云二号卫星在远地点发动机没有点火以前,是个细长的圆柱体,在其旋转飞行过程中,头尾很容易偏离旋转轴心,来回摇摆,这种现象叫章动;章动角度超过一定限度时,圆柱形的卫星体,就会像小孩子玩的陀螺一样倒下去,这种情况出现,卫星发射就意味着失败。

练习千日,用在一朝。

此刻,坐在船部试验大厅的史永善总师心里却在扑腾扑腾地跳个不停。尽管经过了上百次的演练,但这终归是第一次检验。为了这次发射控制任务,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一大批科技人员前后奋斗了8年,大家内心深处太渴望成功了。

第一条指令成功发出,卫星返回信息,显示屏幕上出现了“正确”二字,接着又出现“执行”二字。史永善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整个身心都一下变得轻松了。这是一个念头在他脑海里闪现:我们一定能控制它!

一条条指令又发往太空。

“卫星增旋指令发出!”

“姿章联控指令执行!”

“卫星飞行正常!”

风云二号卫星,在远望2号船“神臂”的操纵和牵引下,顺利完成了增加转速,随时调整与太阳、地球相互间的关系,抑制章动角的发散,以预定的姿态飞向第一圈远地点。

当看到卫星从29转这个数字一转一转地增加,一直增加到43转时,史永善再也控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两只手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他的脸庞绽放着自信而开心的笑容:“我们成功了!八年的努力没有白费,总算实现了海上测控技术上台阶的奋斗目标” 。

应急测控——手动遥控发令

1991年12月28日,东方红二号甲实用型卫星因运载火箭故障,未能准确进入预定转移轨道。

抢救卫星!远望2号船临危受命,历史上第一次接受如此严峻的考验!一场抢救卫星的鏖战在南太平洋浩瀚的洋面上拉开了帷幕。经过快速有效的商议,最后捕获点火方案制定出来。

随船领导崔秉书走进遥控机房,盯着船上的总工程师孙东进问到:“有没有把握发遥控指令?”

孙东进自信地回答:只要雷达能及时跟踪目标,我保证把遥控指令发上去,肯定没问题。

“你在机房把好时间关,遥控指令必须是在第47秒发出。” 崔秉书义对孙东进下达了命令。

除此之外,雷达所有岗位的操作手全部开始临战前的配合性操作。天空,卫星旋转着一点点向太平洋靠近。海面,远望号顶着风浪急速向前追赶,这宛如一次天地间的星船赛跑。天色熹微,远望号终于安全到达预定海域。

全船立即进入一级测量部署,各种设备很快进入等待状态。离发现目标点火的时间还差2分钟。突然示波器上的亮点跳动了,测量长大喊:“发现目标!”紧接着,机房里各操作手发出了一连串命令:“自跟踪!”“加调!”“锁定!”……时间一点点逼近。

尽管已经看到卫星目标,但是总工程师孙东进却镇静地对操作手示意,听他的口令。

当离发指令还有20多秒时,孙东进开始数秒:“20、21、22……”

数到46秒时,命令一声:“发!”

几乎就在同时,操作手果断地发出指令,并响亮地报告:“点火指令发出!”

“点火”指令执行的时间与西安测控中心规定的时间毫秒不差!对于手动来说是极其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随之,扩音器里传出船部控制中心的声音:“返回正确!”

紧接着操作手又报告:“指令执行!”

几秒钟后,屏幕显示卫星轨迹曲线开始急剧上升、上升,一直上升到了24000公里以上。过了一会儿,寂静的试验大厅里传来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点火成功!”顿时全船爆发出一片欢呼。

这一次抢救任务,对于促成有关技术总体部门“测量船不适合控制”观念的转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标志着远望号船在海上对卫星进行遥控实现了零的突破。

分享到: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