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海军“长岛号”援潜救生船船长马高峰——个人记忆 时代相册

发布时间:2019-04-23 00:11:05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高立英 陈国全    责任编辑:吴亮

海军北海舰队某防险救生支队“长岛号”援潜救生船所到之处,亮出的是大国海军的实力与担当。李唐 摄

海军“长岛号”援潜救生船船长马高峰

●从关中平原到世界舞台,从农家子弟到海军船长,他怀揣最朴实的愿望,与大时代撞个满怀

●他驶过的航迹,是一个平凡人的成长史、一名海军船长的成长史,也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注脚

坐在茶几旁的矮凳上,他用不缓不急的温和语调,讲述自己的故事。

他的轻声细语,并不是怕打扰隔壁房间正复习功课的12岁女儿。

在太平洋上,他指挥他的船,声音也是如此节奏,不紧不慢。那是一场多国海军联合演习。在排水量为7000多吨的军舰驾驶室里,他指挥若定,将4吨多重的直升机残骸从海底打捞出来。

马高峰习惯说话轻声细语。可实际上,他常常要面对的是不可预知的风险。

在人民海军水面舰艇的体系中,船长马高峰和他的船,都是一个“非典型”的存在。

海军北海舰队某防险救生支队“长岛号”援潜救生船的使命之一,就是援助遇险失事的海军潜艇。

援潜救生船是大国海军才有的“标配”,它的所到之处,亮出的不是肌肉,而是大国的担当和实力。放眼全球,能担负援潜救生的军舰,数量极少。援潜救生船的船长,自然也是屈指可数。

无法想象面前这个沉静的军人,内心是怎样汹涌。

这份波澜不惊的淡定从哪里来?这种胸有成竹的力量从哪里来?

答案,或许就藏在深海。

潜得越深,海流的力量就越大。这种力量,向下延伸,向上生长,由内而外,既来自内在的积蓄,也来自强大的外力。

作为担负救援使命的海军船长,马高峰身上承载的,不只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也是一段段鲜活的记忆。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经历了什么,选择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什么,又是如何铭记的。

加入海军的这20多年,马高峰直接参与或见证了海军发展的几乎所有重大历史节点。

作为一名“70后”海军上校,船长马高峰的独特个人记忆,是时代大相册的一页,也是中国海军近年来发展的缩影。

站在世界地图前

走进马高峰的船长室,一张镶着白色木框的大幅世界地图占据了半面墙。

俄罗斯海军太平洋舰队副司令,曾站在这幅地图前,为中国海军“长岛号”援潜救生船(简称长岛船)在联合军演中的表现“打满分”。

站在这幅世界地图前,马高峰有时会想起20多年前,他花5元钱从老家书店买回的那本世界地图册。

地图上,那些遥远的国度和地名,对他这个关中农家子弟,曾经只是地理课上的一个个符号。

在关中平原一户庄院里,也挂着一幅世界地图。60多岁的马老汉,经常叉着腰站在地图面前,凑近着看一片蔚蓝色中的几个小点。

自从儿子当上海军,马老汉就买回来一张世界地图挂在屋里。太平洋、夏威夷、海参崴……这些陌生的地名,在老汉口中念着不再拗嘴。因为这些都是他儿子驾着军舰去过的地方。

一次,村里人跑来告诉马老汉:“你家高峰上电视了!”看完视频,马老汉才知道,原来这娃开着那么大的军舰去了俄罗斯。

渭南市一栋居民楼里,马老汉的小儿子马明家中,也挂着一张世界地图。

“哪里有海啸,哪里又发生了海难,我都会在地图上找一找。”马明之所以会关注这些,是因为自己有一个当海军船长的哥哥。

马高峰荣立了二等功。当地政府和人武部敲锣打鼓进村送喜报。

在农耕文明的核心地带,关中父老世代躬耕。海洋曾经离他们是那么遥远。马高峰父母,至今没有见过大海,更没有见过儿子“穿着雪白的海军军装”指挥军舰驰骋大洋的样子。

手捧喜报,马高峰的母亲眼中满是高兴的泪花,“娃总是不回来,村里人都不知道他在干啥!”

马高峰上一次回村里,是很久之前了。今年春节,马高峰终于回来了。

站在屋里“二等功臣之家”的匾牌前,马老汉问:“娃,你的船到底有多大?”

“135米,顶上咱半个村了。”“哦,五六个院那么大。”

马老汉不知道,从500吨的小拖船到登上7000多吨的大船,他的娃用了十几年工夫。

2002年军校毕业,马高峰上了一艘负责水文测量的勤务船。后来,他又换到了一艘只有500多吨的小拖船。跑遍了黄海、东海和南海,马高峰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小目标”——当上了船长,尽管那只是一条1000多吨的油船。

马高峰清晰地记着自己作为船长登上那艘油船的时间——2008年12月。

此时,中国海军舰艇编队首次远赴亚丁湾护航。他羡慕那些能驾战舰远赴深蓝的昔日同窗们。

虽然赶上了海军大发展的好时代,马高峰却始终没能开上梦想中的主战舰艇。

这是一艘服役很久的老船。在旁人看来,当这条船的船长,不会有什么前途。谁也没有料到,这条老船的船长竟然在上级组织的比武中得了第一名。

努力,最终赢得机遇。马高峰调到中国海军最新型援潜救生船,担任副船长。“这感觉就像从骑自行车,直接开上无级变速的赛车。”

很快,马高峰通过了援潜救生船全训考核。2015年1月,他被正式任命为长岛船的第二任船长。在他的带领下,长岛船已具备对海军现役所有型号潜艇极限深度实施援潜救生的能力。

“老师,人为什么活着”

回到老家,父母首先会给马高峰端上一碗热腾腾的油泼面。

红艳艳的辣椒末,在热油的刺激下,腾起一股辛香。一碗油泼面下肚,海上漂泊的漫长与紧张仿佛被瞬间带走,也将大家的记忆带回到40年前的关中平原。

1977年,“十年浩劫”刚刚结束。在中国广阔的大西北,真正温暖的春天还没有到来。

这年深秋,渭河边的村庄里,一户姓马的人家添了个男娃。

儿时,马高峰很瘦弱。懂事的他,想替父母分担,却难以适应干农活的艰辛。

望着夏威夷珍珠港的落日,沐着海参崴的晨光,每当军旅生涯的重大时刻,马高峰都会习惯性想起母亲带着他割麦子的场景——

那天正午,太阳毒辣。母亲弓着背飞快挥动镰刀,马高峰顺着麦垄跟在后面,小腿上被麦茬刮得满是血印。突然,他的脚被划伤,钻心地疼。

马高峰扔下镰刀,跑到母亲跟前。母亲头也不抬,边割边说:“娃,吃得了苦,你才能走得更远。”

还记得,在一次生物课上,老师让学生们自由提问。同学们谁也没有举手。

女同学周晓宁记得很清楚,沉寂很久后,班里话最少的马高峰站起来问:“老师,人为什么活着?”

教了一辈子书的老先生,先是怔了一下,随即高兴地说:“问得好!说明你有了真正的思考。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最好的学生。”

人,为什么活着?马高峰用20年找到了答案——实现梦想。“为了梦想,人生所有吃过的苦、受过的累,都是值得的。”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西北人,马高峰20岁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过海。他忘不了第一次随军舰出海时一边狂吐、一边绘海图的情形。

初中时,马高峰的梦想是当一名作家,写出空灵的文字。上了高中,他的梦想是考进西北工业大学,上最好的航空系。当然,还要和自己青梅竹马的周晓宁一起。

人生的精彩,就在于意外。马高峰至今还记得填报高考志愿的那一天。表哥兴冲冲地跑来:“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第一次在咱这里招生了!”

表哥是军事发烧友。1997年3月,中国海军舰艇编队访问美国圣迭戈,人民海军第一次横跨太平洋、首次抵达美国本土。

对所有军事发烧友而言,这是中国海军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表哥极力鼓动马高峰:“试一试,提前录取,不收学费,还发津贴。”

最终,渭南考生马高峰,成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历史上首批20名陕西籍青年学员。

没有当成飞机设计师,也没有成为作家,马高峰从此以海为家。这,看似是个人命运的偶然,实则是大时代的必然。

温和也是一种力量

面相朴实厚道的马高峰谈不上雅,但带点“儒”。他爱读小说、写散文,金庸和余秋雨是他喜欢的作家。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马高峰曾把这句话抄在笔记上,作为座右铭。

马高峰刚当上船长时,有领导担心:他这“绵”性格,能不能管好这么大一艘船?

事实是最好的回答。马高峰在指挥军舰时,口令从来不缓不急,虽然没有威风凛凛的气势,却能给全船官兵传递出胸有成竹的自信。

马高峰给人留下最个性的印象,是在甲板上打太极拳。他不仅自己练太极,还打算教船上的官兵们一起打。

“温和也是一种力量。”马高峰认为,与大海打交道,也需要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在年轻的声呐兵刘立涛脑海里,船长马高峰的经典形象是这样的——烈日下,他握着一把敲锈锤,弯腰俯身,在前甲板轻轻敲击……

他那小心翼翼的神态,让刘立涛觉得,这个40多岁的男人,“不仅仅是在为舰艇除锈,更像是在忘我地打磨自己心爱的物品。”

“看到船长,就像看到我姨夫一样。”刘立涛说,小时候他的偶像是自己姨夫——一名敬业的好警察,一个顾家的好男人。如今,他的偶像是马高峰。他对马高峰说:“船长,我希望,你的今天能成为我的明天。”

让马高峰最骄傲的是,船上这些年轻人“努力起来超乎你的想象。”

同行都喊马高峰叫“老马”。在他们心里,这声“老马”不仅仅是因为他姓马,更因为他身上那种老马拉车、埋头干事的状态。

他的想法其实很简单

青岛港,午后的阳光在海面上洒下一片碎金。海边的海军军官公寓里,女主人周晓宁给鱼缸里的两条锦鲤撒下一把鱼食,又把窗台上的几盆马蹄莲浇了一遍。

离这个温馨的小家一千多米之外,就是长岛船驻泊的码头。

即便这么近,马高峰也总回不去。一出海,马高峰的“不久”,总是会变成“很久”。渐渐地,妻子已经习惯了对丈夫回家的日子不再有预期。

有一次,家里门铃突然响了。妻子开门一看,惊喜,穿着作训服的马高峰站在门外。他已经一个多月没回家了。妻子要拉他进门,他却不动,“看你一眼,我就得走了。”

妻子不解,这么短的时间,来回折腾什么呢?

聚散离合的日子,周而复始。身边的许多人,都问过这对夫妻:你们的关系为什么能一直保持得那样好?

这,还要从20年前说起。1999年10月,国庆50周年大阅兵结束后不久,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系女生周晓宁,收到了一封信和一张军装照。

照片上,海军准军官马高峰黑瘦的脸庞上,一双眼睛闪闪发亮。他是受阅海军学员方队的第9排第17名,排面正中间的“钉子兵”。

阅兵结束回到学校,马高峰在22岁生日时,收到了周晓宁从西安寄来的一盒巧克力。

马高峰把这盒巧克力分给大家,也让同窗们分享了爱情的甜蜜。多年之后,同窗还记得马高峰当时的狂喜:“来,让你们看看,真正的美女长什么样!”

马高峰的女儿知道,爸爸有一个“宝贝”箱子藏在柜子上。她曾好奇地打开箱子,却发现里面只有一沓一沓写满字的纸,还有几十个泛黄的信封。

一次,马高峰拿出以前写给妻子的这些信来,一一翻看。妻子问他在找什么。他说,要看看还有哪些自己说过的话,没有兑现。

妻子笑着说,自己早不记得了。可马高峰还是一副认真的表情。

“认识这么多年,他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妻子最看重的就是马高峰的专一和踏实。他说过的话、认定的事,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到极致。

平日里,马高峰连“大宝”都顾不得往脸上抹,他却看不得妻子头上多出一根白发。

“其实,他的想法也很简单,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过得更好一些。”妻子会心一笑。

身材并不高的马高峰,紧紧牵着已经长高的女儿,顺着台阶缓缓下楼。女儿的名字马闻,是马高峰取的。他说,“闻”字的意思是希望女儿能少说多听、少说多做。

他轻轻一笑,告别他的两个“女孩”,又一次出发。

“什么时候,能给她们换个大点的家,就好了。”这是马高峰的下一个目标。(本报记者 高立英 陈国全 通讯员 张淼 谭浩)

(采访中得到了张弘赞、张海波的大力协助,在此致谢。)

分享到:
中国网官方微信
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