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高原哨所的巡逻路

发布时间:2019-02-04 07:26:57    来源:中国网    作者:谢露莹 陈小强 赵丽丽    责任编辑:李金秋

为了提神,官兵经常在巡逻途中用冰水洗脸。陈小强 摄

中国网军事2月4日讯(记者 谢露莹 通讯员 陈小强 赵丽丽)关门兵看兵,开门一片冰;氧气吃不饱,四季裹棉袄……

在高原深处的无名山梁上,驻扎着一支由十多个哨所组成的骑兵连。他们须要守护阵地中海拔最高、条件最为艰苦的哨所——九号哨所。组建58年来,哨所连续57年立功受奖,走出3位将军和40多名军官,被誉为“东方神剑第一哨”。

春节前夕,记者来到慕名已久的九号哨所,同战士们一起走了走他们每天例行的执勤巡逻路。

清晨,班长田存良与战士岩亮亮、张严涛、臣浩、张亚东一起升国旗、做早饭、查看监控、喂军马,准备巡逻。

哨所作为一个独立的排级建制单位,工作生活与正规连队的班排没有任何区别,每天都有严格的作息时间和生活制度。起床后,先是出操整理内务,再是一名战士做饭,其他两名战士打扫马厩和放马。正课时间,除了每周一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半天党团活动,都是骑马到所属阵地山坳之间巡逻。

“这里常年霜冻期7至8个月,冬季气温日均零下30摄氏度,冰雪常常会埋没了通达哨所的水泥路。这条警戒线上,有悬崖峭壁,也有峡谷深山,有寒冰飞雪,更有野狼猛兽。”臣浩介绍说。

警戒巡逻的途中要翻过座座大山,许多时候根本没有路。记者了解到,虽然配备了高原边防巡逻车,但是有很多地方必须依靠军马。

今天,是上等兵张严涛调入哨所后的第一次跟队巡逻。对于有着10年骑兵生活经历的班长田存良来说,海拔3600多米高原上的恶劣的气候,他已经习以为常。但对于年仅18岁,接触军马仅仅3个多月的张严涛来说,他既兴奋又紧张。钢枪、马刀和望远镜是哨所官兵的主战装备,出发前,记者看到田存良再次对战友的携行装备又做了一番细心检查。

昆仑山脉地势高峻、山脉绵亘,军马踏着荆棘往上走,翻过山就是一望无际的沼泽地,看似平静却暗藏危机。张严涛认为,只有亲身体验了边防巡逻,才懂得军马的重要。

“巡逻不用军马可真是不行,军马能救命!”田存良介绍,这匹马——“飞燕”已经跟着他6年了,这些沼泽地从远处看似和平地一样,但稍重的物体一踩上去,就会即刻被吞没。两年前,田存良路过一片草丛,不慎陷进了沼泽,他被“飞燕”狠狠地甩出几米远。眼看“飞燕”渐渐淹没在沼泽中,田存良在几名战友的合力拉拽下,把“飞燕”搭救了上来,才幸免于难。

越走海拔越高,记者气喘吁吁,两腿酸疼,高原反应愈发明显。来自安徽的战士张亚东对记者说,“要想当好一名骑兵,首先要练就好身体,否则难以胜任如此严酷的巡逻。”来高原之前,张亚东连马都没见过,更别说骑马了。经过骑兵连一年的磨练,这位南方小伙子成了地道的“高原骑手”。

巡逻快结束时,战士们路过一片红柳林,队伍停了下来,只见大家默默地向红柳树敬礼。

20多年前,曾在哨所当班长的曹新节从很远的地方运来红柳苗,带着战士种在荒滩上,直到他成为警卫营的副教导员。年复一年,当年种下的红柳苗已经枝繁叶茂,长成一片茂密的红柳林。曹新节却因过度辛劳倒在工作岗位上。官兵按照他的遗愿,将他的一半骨灰撒在哨所前的红柳林旁。

我无名,国有名;以无名,铸威名。

“曹副教导员永远的留在了这里,他让我体会到活着的价值,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责任,更让我深刻理解了‘扎根、过硬、奋斗、奉献’的高原火箭兵精神,我会将这种精神永远的传承下去。”岩亮亮说。

火箭军某旅这支骑兵连是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保留的惟一一支骑兵分队。“保留骑兵不能有保留思想,原始装备不能原地踏步。”该旅政委杨勇介绍,结合高原实际,哨所官兵自己探索总结出了“草地伪装、乘马围追堵截、抗眩晕以及抗缺氧生存”等15种训法。现在,官兵们已经熟练掌握了乘马超越高宽障碍物、乘马射击、乘马斩劈、控马卧倒等实战需要的7项高难度动作和技能,为高原巡逻打下了坚实基础。

1  2  3  4  >  


分享到: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