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退役军人】张东堂:用生命延续军人本色

发布时间:2019-01-11 09:10:48    来源:中国网    作者:谢露莹 刘娇杨    责任编辑:谢露莹

张东堂,男,汉族,中共党员,河南省渑池县段村乡人。

中国网军事1月11日讯(记者 谢露莹 实习记者 刘娇杨)张东堂,男,汉族,中共党员,河南省渑池县段村乡人。1953年2月出生,1971年1月入伍,在原新疆军区36117部队服役,曾任副班长、班长等职,服役期间先后荣获营嘉奖2次、连嘉奖2次,1977年3月,积极响应国家裁军政策,要求退伍回乡务农。

返乡后,该同志先后担任该县段村乡四龙庙村民兵连连长、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主任和村党支部书记。他始终牢记军人本色,坚持发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带头艰苦创业,引领群众脱贫致富,所在的四龙庙村由以往的落后贫困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自强不息、退伍不褪色

七年的军旅生涯,打造了他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性格。

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张东堂敢闯敢干,不甘平庸。面对父辈们在黄土地上艰难劳动,换不来富裕幸福生活现实,他毅然放弃在外工作的机会,决定回村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他先后带领群众在贫瘠的山地上尝试种过山楂、苹果、石榴等,最终都因效益不佳而失败。在挫折面前,他不服气、不认输,靠着军人顽强和拼搏的精神,一次又一次爬起来。

正当张东堂踌躇满志带领村民们迈向致富路时,命运却又跟他开了个玩笑:2009年1月,他被确诊患了膀胱癌。

4个小时的大手术,40多天的住院治疗,让这个压不倒的老兵的身体一下子垮了下来。面对病魔,他不屈不挠,伤口刚好,他就爬了起来,医生叮嘱他要多休息,可他等不得出院,又提前出现在了村里的房前屋后,忙活在乡村的田间地头。几年下来,他先后经历了六次化疗,每天大把大把地吃药,可他依然坦然面对,积极工作。

“吃药治不了我的病,只有干活能救命。”面对妻子儿女的担忧和劝阻,张东堂总是这样说。

扶贫更扶志,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七年的军旅生涯,培养了他心系百姓、一心为民的情操。

四龙庙村群山环绕,绿水长流,旅游资源丰富,刚建完3000亩经济林基地,张东堂又提出“旅游兴村”。为了招商引资,他以“退伍老兵”这个金字招牌先后跑郑州、北京谈项目。2012年,从郑州招商2000万元,投资在村周边荒山上建一个近万亩的观光采摘园;2013年,从北京引资5000万,环村修建漂流渠;2017年,他拖着病体,穿着旧军装从山西运城招来一个投资2.3个亿,集万亩果园、200万吨冷库基地和100万吨柿子醋基地于一体的立体农业生态观光园项目,预计2020年前完工。

这些项目的建成落地,既为群众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还带动了村里农家乐的发展,群众的腰包鼓了,村集体的收入也开始增加。

七年的军旅生涯,铸就了他铁心向党、忠贞如一的品质。

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张东堂注重加强村委建设,带头履职尽责,心里始终装着党的事业和群众冷暖。

在他的带领下,近年来,四龙庙村两委班子在抓党员教育,夯实党建基础工作中成效显著,实现了党员干部无违纪,两委班子无贪腐,全村无犯罪,党建工作无不实的大好局面,村支部被渑池县表彰为“先进党支部”。

七年的军旅生涯,培养了他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气慨。

面对观念守旧、经济落后、群众思想不稳、怨声载道的实际,他组织全村党员干部建立联系点制度,坚持每个党员干部联系一个或多个贫困家庭、留守儿童家庭、伤残家庭,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及时解决村民的各项困难。

在张东堂的示范带动下,为民义务服务在该村党员中已蔚然成风,这些年,四龙庙村党员每年为群众办的实事好事不下百余件,“有困难找党员”已成了群众的口头禅。

分享到: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