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寨下的红色梦想:湖北黄冈市军属王开明夫妇和他们的“军属之家”

发布时间:2018-12-29 13:32:52    来源:中国网    作者:王一淳 梅成军    责任编辑:谢露莹

王开明夫妇和他们的“军属之家”。

中国网军事12月27日讯(通讯员 王一淳 梅成军)大别山红旗漫卷,英雄辈出,是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

清晨,位于大别山主峰太阳寨脚下的湖北省罗田县九资河镇年过八旬的军属王开明和老伴洪利宜,又一次忙碌着打扫悬挂着“军属之家”牌匾的庭院,整理“军人军属荣誉室”和“国防书屋”,剪贴着报刊资料,准备迎接十村八里军属和探亲来访的子弟兵。

斯水斯土育斯人,代代传承红基因。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满头银发的王开明夫妇这一坚守就是18年。这个自发兴起的民间组织坚持以“为政府分忧、为部队解愁,当好国防坚强后盾,支持子女献身国防”为活动宗旨,在军属之间开展互帮互比互学活动,配合地方武装部门在群众中进行国防知识宣传。其事迹先后被《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报道。日前,笔者慕名走进了这个曾被媒体称之为“全国首家军属民间联谊组织”的“军属之家”,探访他们近20年来拥军支前的故事……

一段思念汇聚一个“红色家庭”

时光倒转到20多年前的冬季,一年一度的征兵工作开始,村民兵连长一脸愁容地敲开了王开明的家门。乡武装部分配给该村的征兵任务没有完成。“王叔!这不成啊!我们哪一年都得送几个优秀孩子到部队,今年可能‘剃光头’!”

王开明的大哥王脉生、姐夫官楚珍早些年参加红军游击队被地主武装小保队杀害。想到这儿,王开明也坐不住了,寻思半天下定了决心:“参军报国的传统可不能断线呀!让我儿子去吧!”就这样王开明将他家刚刚高中毕业的唯一的儿子送进了部队。此后,他作为“老军属”年复一年地行进在家乡“送兵”的队伍里。

有年临近春节,同村的一位军属找到王开明,未曾开口就先哭起来:原来,他儿子在西藏某部当兵,入秋以后就没了音讯,恰巧电视里报道西藏发生雪崩的消息,情急之中他想到了找“老军属”诉说。王开明连忙找电话给儿子打电话询问。孩子告诉他,西藏海拔高气候冷,有些地方秋冬大雪封山后不通信属于正常现象。这位军属听说后,方才破涕为笑放心回家过年。

这一风波萦绕在王开明的心头。可怜天下父母心,每天有不少家长惦念着在外当兵的孩子,如果有一个组织让军属们有了难处和荣耀可以相互交流分享那该有多好啊!

乡镇领导得知这一想法后非常支持,很快帮助联系附近军属在他家成立“军属之家”,让“家庭”成员团结起来,协助部队做好战士思想工作,共同克服家庭困难。

生产之余王开明还毫无保留地向军属们传授板栗嫁接、茯苓接种等技术,就连有什么水稻良种面世他也先引种成功后再向军属们推广,别人家的事他热心帮忙,大家亲切地管他叫“军外政委”。

一天,一位自称是“小李”的年轻人找到一位军属,说他儿子在部队干得不错,首长有意将他提干,但需要捎些钱回部队办事急用。这位家长听了心里没底便来到“军属之家”请教。大家听后觉得蹊跷,立即将情况反馈到镇武装部和派出所,后经查实“小李”是个骗子。

王开明迅速将这件事通报给军属们,同时他也意识到作为军属掌握法律知识和部队常识的重要性,便买来有关书报办起阅览室。

县武装部为了支持他,专门赠订了国防报刊;乡里帮助架起了“热线电话”;附近中队队官兵也常帮助他们整理战士和军属来信。小小的联谊组织一时间成为军属们交流思想、帮助部队做好工作、解决战士后顾之忧的场所。黄冈军分区的领导深为一个农民军属的举动感动,亲自将“情注长城、为国分忧”的牌匾送到他家。

县武装部还定期带着收到的官兵立功喜报来“军属之家”召集军属们开展“荣誉评比”活动,至今王开明收集和复制的奖杯、荣誉证书已达上百项,成为宣传展示军人荣誉、集藏积淀“军属文化”、鼓舞激励军属争先的平台。

在“军属之家”,记者还看到军属们自拟的“三有三添三不”宗旨:有了心里话儿一起说一说;有了高兴事儿一块乐一乐;有了困难相互帮一帮。给军人子女添动力不拖后腿;给当地政府添亮点不添麻烦;给军属脸上添荣誉不抹黑。

他们还制订的《军属之责》: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做国家法规政策的模范遵守者;积极支前,配合政府、部队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做国防事业的积极宣传者;协助部队教育引导子女健康成长,当好战士的思想教育者;模范遵守公德,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热情传播者;掌握行业科学知识,互帮互学,做经济建设的开拓者;团结群众,富于正义,做同社会丑恶现象作斗争的见义勇为者。

一段缅怀引发一场“红色寻根”

军属有了“家”,家中不断“客”。小到孩子在部队的成长进步,大到国防教育宣传,大家都为“国防”二字来。

为了扩大影响、宣传国防教育,王开明依托靠镇专武干部和“军属之家”教师成员组稿,创办了《军属之家》小报;逢建军节、国庆节、战争纪念日等时机,召集大家开展各项活动。时间长了,当地的许多单位到了节假日就会联系“军属之家”举办国防教育,王开明成为了山沟里时髦的领跑者,他的事迹也被《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中央级媒体报道。

“老区文明绽奇葩,不逐名利德无瑕,军外政委开明举,大别山中军属家。”这是甘肃一位书法家看了王开明的事迹报道后写给他的诗文,类似的赞扬还有近百份。

一位军人看了他的事迹后,专门给《解放军报》写去长信《军人向你致敬》发表,说王开明的事迹让官兵想起了当年“淮海战役”的支前毛驴车队、沂蒙山红嫂的鸡汤、沙家浜抚养伤员的乳汁……20多年来,王开明和他的“军属之家”不断帮助军人、军属排忧解难,许多军属先后来信或亲自访问,就连雷锋生前所在团的“雷锋班”几位班长和几茬战士退伍后还与“军属之家”保持着联系。

曾经创作过《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红星歌》等脍炙人口歌词的著名词作家邬大为,为他们写下“会歌”,表达一名老兵的敬意。著名战斗英雄黄继光的战友钟仁杰、董存瑞的战友郅顺光、赵尚志烈士的妹妹赵尚文、老将军王震当年的警卫员钟金林等人,也来信题字鼓励他把这项首创的民间“双拥”工作发扬光大。

2005年,军属之家作为湖北省唯一一家“情系国防好家庭”,入围国家国防教育办和中央广播电台联合主办的“情系国防好家庭”评选活动,事迹收入《情系国防》一书。2008年,黄冈市首家“国防书屋”在他家建成。“军属之家”成为当地民兵、军属、学生了解国防知识、拥护国防事业、开展国防教育、传承革命精神的好去处。

大别山红旗漫卷、英雄辈出,是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附近的“太阳寨”是红25军、红28军、红四方面军的战场,也是中原部队敌后游击抗击日寇的阵地,还是刘邓大军与国民党军“拉锯战”争取的制高点。作为烈士的胞弟,王开明把挖掘整理、宣扬红色文化当作“军属之家”稳固“大后方”之外的另一项光荣使命。

一个心愿成就一个“红色基地”

斯水斯土育斯人,代代传承“红基因”。近些年来,王开明走村串户收集老旧文物,到市县党史部门复印资料,发动家族在外工作后辈帮助收藏了20余份报道红军、解放军12次攻克罗田县城经过的解放前出版的老旧报纸。就连当地最早党组织创始人李梯云烈士参加进步组织的学习资料,当地红军早期领导人肖方烈士的皮带扣,红军缴获国民党党部牌匾、国军手术用消毒锅和老药瓶,抗战时期出版旧地图,解放初期大别山剿匪的资料,纷纷收入他的“红色集藏室”,填补了当地红色历史研究和展示的空白。

“红色的记忆,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中灭失!”王开明近些年还找寻老年朋友踏访“红军小道”,整理发掘红军战斗故事、红军失散人员的经历,考证“大别山,天了光;全中国,要解放”红色歌谣的原创地。还原家门口古银杏树“三迎红军”“红军爱护百姓”的往事,在群众欢送刘邓大军跃出大别山的“送军石”上还原刻下“红军万岁”“共产党是人民心中的红太阳”标语……已故百岁老红军、上将向守志还为这些红色遗址,题写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太阳寨兵道口”。

2017年,刘邓大军第六纵队政委杜义德中将之子杜伟来到父辈曾经战斗的罗田故地,寻访“六纵司令部”、滕家堡战斗、石桥铺会议、僧塔寺会议等旧址后,专程拜访看望“军属之家”,参观我军各个时期的军服样品、史料实物后,称赞这是一个源自民间、反映民意、难能可贵的“红色基地”。

“我们老区不仅要建设现实中的高楼大厦,还要加铸精神上的钢筋水泥。我们这么大把年纪不能扛枪保家卫国了,但可以影响我们的后辈去继续做好‘红色传承’这件事!”采访中,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土地、当了十几年生产队会计的淳朴老人深情地说。当地党委政府和武装部门也表示,建设和利用好“军属之家”这块拥军“金字招牌”,使之成为老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先锋旗帜和靓丽名片。

虽年过八旬,王开明夫妇和“军属之家”无私奉献、爱国支前,以大山般的质朴和老区人的忠厚情怀,继续书写红色土地新传奇……

分享到: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