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打赢的“陆战铁拳”

发布时间:2018-08-21 09:15:17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曹玥    责任编辑:谢露莹

4年来,转战18省市,行程10万余公里,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4年来,共动用武器装备8万余件(次)、车辆6000余台次,参加各类演训活动140余次……这一组组数据刻录着陆军第78集团军某合成旅一营的转型之路,见证着这支新型合成步兵营从无到有、铸就“陆战铁拳”的历程。

三伏酷暑,《工人日报》记者走进火热的练兵场,探寻这支“陆军转型急先锋”提升战斗力的答案。

“一刻不敢耽搁”的探路者

2014年8月1日,嘹亮的军歌响彻礼堂,时任营长肖民从旅领导手中接过新型合成步兵营营旗,从此拉开了该营改制换装的序幕,全体官兵欢欣鼓舞。但当原先靠“两条腿、一支枪”打仗的步兵见到数百份说明书、数万个部件等“豪华”装备时才意识到,改制换装绝不像交接营旗那般轻松。

班长徐大鹏原是连队“一号观察手”,抱着新式侦察设备,却仍用“老一套”侦察办法,第一次“亮相”便败走麦城;二连连长贺亚鹏在演练中没能很好发挥出新型突击车的作战优势,战斗刚刚开始就被导调组叫“停”,讲评会上,院校、装备专家的话如重槌击鼓:“火炮挪到了车上,思维还躺在车下。”

知耻而后勇,全营官兵憋足劲要打一场“翻身战”。

某连组建了攻关小组,挑灯夜战60多天,自主研究编写15本专业大纲、2套训练教材、100余份教案,填补了新装备试训的空白;官兵们为了搞懂一个数据,有时在战车上一钻研就是几个昼夜……就这样,白天请专家授课、操装训练,晚上整理笔记、分析问题。白手起家的一营,列装当年人装融合率达97.6%。一次训练中,突击车武器站出现故障,教导员于林新带领战士4个小时成功排障,专家感慨:“没想到教导员也懂维修技术!”

2017年5月,上级组织战备拉动,仅短短20多分钟一营就完成全员全装出动和战斗部署。去年以来,该营接受应急抽点、拉动70余次,零失误。

“不知怕字怎么写”

2015年盛夏,八百里瀚海,硝烟弥漫。一营新型单兵防空导弹实弹射击面临重重考验。“靶机高XX米,每次投掷X枚红外诱饵弹。”听到条件,现场一位专家质疑:“这可是极限,导弹出厂定型试验时条件也没有这么苛刻,能打上吗?”

突破“极限”是一营的常态。由于许多新装备尚未定型,需要战士们在训练中不断地试验、高强度甚至是破坏性使用,才能找准新装备在作战能力上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试出极限。所以他们从接装第一天起,就定下决心,一定要跑出、打出、试出极限。

装备试验,从平原到高原,从草原到戈壁,辗转全国18个省市,在此过程中,零下30多摄氏度的高寒测试中一呆就是20小时,有人7个手指头被冻伤;全员参加海上试训,一漂就是3天3夜……在该旅副参谋长丛光辉的眼中,一营的人,“似乎从来不知‘怕’字怎么写”。但营长宋恒哲诚恳地说道:“其实,在极值下训练,我们比谁都怕。”

最终,一营先后发现严寒条件下天线倒伏不到位等200余个问题,提出改装建议400余条。所有装备均实现当年列装当年形成战斗力,总体作战效能较以往大幅提高。

迟到的114张退伍证

2015年10月,渤海湾畔某训练场,该营成建制、成体系开进演兵场,全要素、全过程接受实战性检验。讲评会上,原总装备部对其在“推进装备发展、建设新型力量、装备模式创新、作战效能鉴定”四个方面给予褒奖。

沙场下,曾摘得全旅高射机枪操作比武桂冠的某连上等兵杨士泓,刚完成车载重机枪火力打击演示,不禁流下了眼泪。在场的人知道,杨士泓一个月前就应退伍,家里病重的奶奶还在等着他,但“等打完最后这一仗再返乡”是他的心愿。

在一营,还有113名老兵与他一样,因部队需要而留下参加试验鉴定,主动推迟退伍时间。

“一次入伍,终身为兵。作为军人,关键时候怎能离岗?”某连一炮手金虎在推迟复员申请书上写道。当兵2年,他发射炮弹60余发无一脱靶。复员前,他和相恋8年的未婚妻商量,预定10月举办婚礼。当听到部队需要他们参加实战检验时,他主动与家人商量推迟婚期,决定再上沙场当一次兵。

全营的人都明白,在转型路上,每位军人都有责任,虽然素质不一、专业不同,但担当的使命没有分别。

分享到:
中国网官方微信
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