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发生在西陲边防河尾滩哨所官兵与一对母女之间的故事。
这个故事与“5418”这个数字有关。在人们眼中,这可能就是一个普通的数字。但当它与海拔高度关联时,这个普通数字便与令人生畏的“生命禁区”和守卫在那里的哨所官兵紧紧联系在一起。
这个故事与奉献有关。一茬茬河尾滩哨所官兵头顶边关月,心系天下安,接力坚守在全军海拔最高的边防哨所,默默诠释着“精神海拔”的独特内涵。
这个故事与爱有关。在距离哨所数千公里之外的远方,一对母女始终仰望着这群离星星最近的军人,心里总想着为他们做点什么。其实,当你走向千里边防线的一座座哨所便不难发现,像这对母女这样倾注真情,牵挂着边防官兵的人还有很多。一封封书信写满“仰望”与“牵挂”飞向哨卡,把温暖祝福、真情关爱带给为国戍边的边防军人,也让爱国奉献、不懈奋斗的精神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共同价值追求。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聆听这个平凡而真情满满的故事。
河尾滩哨所官兵开心读信。牛德龙 摄
牵挂你,离星星最近的叔叔
■胡晨刚 牛德龙
敬爱的解放军叔叔:
你们好!
我叫邵一晨,今年7岁了,是一名一年级学生。前几天,妈妈告诉我一个数字“5418”,我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妈妈说这是河尾滩哨所的海拔,是解放军叔叔戍守的地方,也是离星星最近的地方。
我不知道离星星最近的地方在哪里,我想那一定是个美丽的地方。后来妈妈带我看了一个视频,我才知道,那里四季飘雪,终年冰封,寸草不生。你们在最艰苦的地方,守护着我们的祖国。有了你们的艰辛付出,才有了我们幸福安定的生活。
解放军叔叔辛苦了,等长大了我要去看你们。我会努力学知识、长本领,长大了像你们一样守卫祖国。
祝叔叔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1、来自遥远的牵挂
这是一位小朋友写给河尾滩哨所官兵的一封信。
在与河尾滩相距5000余公里的南京市,有一位军嫂牵挂着守卫在全军海拔最高哨所的官兵。她没去过河尾滩,却了解那里守防环境的艰苦。
这位军嫂名叫陈研,她的丈夫服役于东部战区某部,那位写信的小朋友是他们的女儿。
作为一名军嫂,陈研对军队、对军人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她曾和母亲做了几百双棉鞋送到一线连队;每年春节前夕,她都会买上几百张贺卡,以官兵的名义寄给他们的父母……在南京市,她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媒体争相报道,她本人也被南京市评为“十佳好军嫂”。
那年,河尾滩哨所组建。陈研从电视上看到了官兵进驻防区时的情景,并记住了“5418”这个数字。
在那个比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大本营还高出218米的地方,四季飘雪、终年冰封,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40%。
就是在这个寸草不生、连藏羚羊都望而却步的地方,官兵们日复一日完成着执勤、训练和巡逻任务。他们坚守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挑战生命极限。
“坚守最高哨所就要坚持最高标准。”官兵们把担当视为氧气、把奉献当作阳光,戍守在这里。
关上电视机,陈研泪流满面。
在和平年代,竟然还有这么一群人,为国透支身体、默默奉献。
军嫂陈研和女儿邵一晨。牛德龙 摄
那一夜,她辗转反侧,脑海里反复浮现年轻战士那青紫的嘴唇、干裂的双手……“那些战士,都只有二十岁上下啊!”陈研的心一直揪着,一份牵挂从此埋在心底。
后来,陈研把河尾滩哨所官兵翻达坂、涉冰河的故事,告诉了女儿邵一晨:“我们能够住在温馨的家中,过着幸福的生活,是因为有一群解放军叔叔在很远、很苦的地方,守护着安宁与和平。”
女儿眨眨眼睛,似懂非懂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一定好好学习,将来也要做像解放军叔叔那样的人。”
那天晚上,陈研鼓励并协助女儿给河尾滩哨所的叔叔们写了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