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军队的不解之缘】一篇文章引我走上从军路

发布时间:2018-08-03 10:12:02    来源:中国网    作者:张凤波    责任编辑:谢露莹

中国网军事8月3日讯 军队是人生的大舞台、大熔炉、大学校,只要有梦想,一切皆有可能。作者从军28载,从一名农村初中生到全军最高学府教员,完成了人生最高难度的跨越。作者用手中的笔记录军队发展变化,先后获得全军文学副刊稿件奖、原总参优秀学术论文奖等奖项100多项,为中国梦、强军梦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本文记录了作者从一名爱国青年成长为军旅人才的心路历程。

 1982年,我才十岁,刚刚上小学二年级(我八岁上的学)。有一天,父亲从外地打工回来,挎包里带了一些吃的和玩具。我在翻看玩具的时候,看到玩具下面有一张报纸,觉得新奇,便留了下来。

晚上,我点上煤油灯,从枕头底下拿出那张报纸。这份报纸是邻县宁晋县委主办的《宁晋报》,上面内容十分丰富,有消息,有评论,有照片,有漫画,尤其是第四版,刊登了整整一版文学作品,简直太好看了。这是我第一次在农村看到报纸,也是我第一次看到外边的世界。报纸捧在手里,感觉比任何好吃的、好玩的都有吸引力。我一口气从一版看到四版,一字不落。特别是四版刊登的散文《回乡探亲记》,我一连看了五遍,既感动又感慨。

这篇文章记载了一名士兵回乡的故事。士兵戴着两枚三等功军功章,坐火车,倒汽车,最后搭乘驴车才回到故乡。在村口,二十多位亲朋好友正在等待迎接士兵回家。功臣士兵回乡的消息越传越远,全村近一半的乡亲纷纷来到士兵家中祝贺。士兵把带回来的香烟、纸糖发给大人们和孩子们,全村像过节一样热闹。当时农村的日子非常平淡,很少有轰动全村的大事发生。没想到一个人当了兵,竟然给全家带来了那么大的荣耀。

之后的一连数天,每天晚上我都要看几遍《回乡探亲记》,希望长大后也能像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一样当兵、立功,为家人争得荣誉。

上了初中后,我开始喜欢写小说。当时,根据从电影、电视里看到的情节,写过一部题为《军魂》的小说。由于没有生活经历,小说写了二千多字就搁浅了。不过,我当时立下誓言,以后当了兵,有了体验,一定要完成这部军旅小说。

十八岁那年,我顺利通过征兵政审、体检,来到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大草原当了一名炮兵。在新兵连,我认真观察着部队官兵的学习和训练,仔细记录着每一个军营细节,为日后撰写军旅小说做着准备。

当兵第五年的时候,我终于像《回乡探亲记》主人公一样,两次荣立三等功,并且由士兵直接提升为现役军官。后来,我从内蒙古调到辽宁,又从辽宁调到河北,当过炮兵、步兵、武警、人武干部、军校教员,军旅经历越来越丰富。为了把军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我常年坚持写作,消息、通讯、言论、小说、散文等,各种体裁都尝试过,作品不仅上了军兵种报纸、省市报纸,而且还时不时地在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露一下“”。

如今,我已经有二十八年军龄,部队的多个层级、多种经历都有过体会,想写一部《军魂》小说似乎不是难事了。但是时至今日一直未能遂愿。不是因为懒惰,也不是缺少素材,而是对人生、对军旅生涯有了更多的思考。我感到,从军后自己的格局已经走出了自我,不能为了实现个人的愿望而特意为之,必须要做迫切的、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有现实意义的工作。在基层,我搞新闻,努力宣传单位事迹,起到激发官兵士气的作用;在院校,我写评论,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建言献策,及时发出中国军人的心声。自己的作品里,虽然没有像长篇小说一样的“大部头”,但每一篇都是自己特有的思考,或许不全面,或许不准确,但“小石头”也能激起浪花一朵朵,相信其中的一些文章肯定会给基层建设、部队官兵带来积极的影响。

现在,我最大的爱好依然是看报纸。当然,互联网时代,我阅读、学习选择的载体更多了,获取知识、了解官兵心声的渠道也更畅通了,我掌握的素材、写作的范围越来越宽泛。如今,我是中国网等多家媒体的特约作者,这给我展示思想观点提供了难得的舞台。

一篇县报的文章引我走上从军路,并且从军后的工作一直和写作有关,我的军旅生涯“有笔有枪,亦文亦武”。我用自己的笔来抒发国防之情,我用文章来为强军目标擂鼓助威!

小说《军魂》虽未完结,但我在军旅生活中一直书写着现实版的“军魂我想,这比小说或许更有意义。(作者系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 张凤波

分享到: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