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光阴如梭。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还记不记得五年前、十年前,甚至更久之前自己和家人所经历过的点滴?
作为社会组成的基本单元,家庭的面貌就是社会万象的缩影,折射出迁徙的时光和革新的年代。改革开放走过四十年,又会有多少个不同的家庭故事,可以帮我们回忆从前,并从中汲取那些激励我们继续前行的力量?
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我的军旅梦,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起航
■黄 毅
一张张老照片见证了黄毅的军旅人生。作者提供
那个日子我终身难忘!
1978年12月18日下午,我手捧大红的入伍通知书,在公社干部的护送下,乘坐大队的船,航行了4个多小时,赶到江苏省兴化县人武部报到。
这一天,我在盼望中煎熬了很久,实在太苦太累。而此时,不仅入伍之梦已圆,还成为全县仅有的6个潜艇兵之一,我兴奋里夹着几分疑惑,禁不住喃喃自问:“难道春天真的来了?”
我有两个舅舅,分别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参军入伍,那一身戎装的样子着实让我羡慕,当兵自然就成了我从小到大最强烈的渴望。1976年初,我高中毕业后正在家务农,征兵开始了。报名、体检,我一路“绿灯”,却在定兵的关口被卡住了,原因是政审不合格。我匆匆赶到公社问究竟,负责人回答:“你外公参加过新四军,可后来脱队了,革命不到底。”我寻思不对劲,又问:“你说我外公有问题,当年他两个儿子当兵没受影响,今天轮到他的外孙子当兵却不行了,这是啥道理?”那人不吭声,一遍遍翻看我的政审材料,猛地抬头说:“你家是中农,规定优先录取贫农和下中农。”这下,我彻底掉进了冰窟窿。
老天爷似乎成心在磨练我。1976年底、1978年初,我又经历了两次报名、体检,但每次都在政审时止步。至此,我成了全公社的名人——年年想当兵,次次走不了,屡败屡战不回头。第三次参军未果后,我当上了一名初中语文老师。教学之余,我常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渐渐觉得政治空气在回暖,特别是看到身边的一些曾挨整的老教师逐渐恢复工作、补发工资,我确信云开日出的日子就快到了。那段时间,我一有空就看书、锻炼,为当兵做准备。
转眼到了1978年底,征兵工作又开始了。当时我已近20岁,家人和朋友都不赞同我再去应征。可我想,好不容易熬到“天亮”,说啥也要当上兵!这次体检,我竟达到了潜艇兵的标准,而且是全公社的唯一。可到了政审,公社的人还是认为,以我的出身,当个普通兵就不容易了,当潜艇兵绝无可能,索性就没通知我参加县里的复检。
那次县里的复检刷下了很多人,剩下的不够送扬州地区终检。一筹莫展之时,听说还有我这个“漏检”之人,县征兵办政审组便把我的材料调去审核。结果,公社的人挨了一顿狠批,说他们不识政治气候,差点把一个好兵给耽误了。
到扬州参加终检那天,公社派了一位刚转业的指导员把我送到县城。他带我进澡堂洗澡,还亲自帮我搓背,说是让我干干净净去接受祖国的挑选。结果,县里去了12人,仅有6人合格,我榜上有名,再一次成了全公社热议的人物。我的经历,让乡亲们不停地感慨:春天来了,时运转了。
12月22日,我终于来到了青岛潜校。那天晚上,中队组织新兵看新闻,上面播报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的消息。熄灯后,我躺在床上思前想后睡不着,想想自己从被批准入伍到跨进军营,恰好在三中全会期间。我琢磨这既是巧合也是机缘,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人在家里,家在国中,只有国运昌盛,才有个人命运顺畅。
经过9个半月的培训,我被分配到大连某潜艇支队。尽管离家更远了,但父母“一定争气,当一个好兵”的嘱托,我记得更牢了。上艇不到一个月,我就顺利通过了艇内更考核,在同年兵中第一个放了“单飞”。我坚信,军队要迈向现代化,军人必须用科学文化来武装自己,便把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学习“充电”,因此被支队政治部表彰为“向现代化进军中涌现出的新型好兵”。1980年9月,我考取了原海军电子工程专科学校;半年后,光荣入党;两年后,我穿上了4个口袋的干部服,成为全村第一个军官。
1988年9月,我从潜艇调到驱逐舰。半年后,一个旭日东升的清晨,我带着妻子和4岁的女儿来到黄海前哨。这是一座新建成的军港,从70年代初开工兴建,经数万军民持续奋战十余年,终于投入使用。
那天,我们一家三口站立在海堤上,望着朝霞映照下的军港里,一艘艘驱逐舰正待起锚远征。一想到将要在这里安家立业,我不由得有些激动,说:“我们三个人,一个是军人,一个是军嫂,一个是军娃,都烙上了军队的印记!”我的话也感染了贤惠的妻子和懵懂的女儿,一家人把手拉得紧紧的。那时,刚刚建成的军港还有许多设施有待完善,日子过得也很清苦,但妻女没有向我抱怨过一声,她们和我一样爱海军、爱祖国。
从军的路上,家人一直随着我奔波迁徙。离开黄海前哨多年之后,使命再一次把我和它系在了一起。2007年12月,我被任命为海军某工程部队政委,重返那里承建中国首座航母基地。这意味着已定居北京十余年的一家人又将分开。我对妻女说:“与家人相伴的日子可期待,为强军事业建功的机遇很难得,我一人前往,将代表全家三口出力!”一席话,如同开了一个“家庭誓师会”。
“事干成,人干净。”到任后,我把这6个字刻在心底,与战友们夜以继日奋战在工地,征地搬迁、开山采石、填海筑堤、修路架桥,一干就是6年,终于迎来了2013年3月27日辽宁舰首次靠泊青岛航母母港的历史性时刻。无比兴奋中,我欣然写下了诗句——“鏖战工地六载,海天间托起古镇口战略母港;报效国家一生,风云里挥写大珠山豪迈诗篇!”
一年之后,我到龄退休。解甲之时,心里不禁陡生一丝迟疑:“当年,为了穿上这身军装,我没少费周折,没想到如今就要脱下了,今后还能为部队做什么事呢?”不承想,真正走下岗位,我清闲没享,忙碌不断。受地方政府之邀,我出任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顾问,开办海军学校,建设水兵菜园,开展专业健身团队进军营活动,推进军事体能训练科学化……这些,让我找到了为强军事业继续奋斗的新“战位”。“位卑不敢忘忧国”,是我如今最坚实的信念!
今年1月,曾经的三口之家变身五口之家,重回黄海前哨。女婿也是军人,女儿由军娃成长为军嫂,外孙女同样4岁。29年过去,昔日小渔村,如今航母港,天翻地覆,梦想成真。
宝宝问:“姥爷,这里是咱们的老家么?”我一时不知怎么回答。还是女儿说得好:“是老家,是几代人梦想起航的地方。”
这句话,宝宝听了似懂非懂,大人听了都默默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