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航旅军械师焦锋利:不服输的“拼命三郎”

发布时间:2018-07-15 10:48:51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苏银成    责任编辑:陈训迪

   原标题:陆军第80集团军某陆航旅军械师焦锋利——

   不服输的“拼命三郎”(强军梦)

2018年4月下旬,在漫天风沙的某训练场,陆军第80集团军某陆航旅一架架装载不同弹种的武装直升机呼啸着奔向预定空域,对目标实施火力打击……

“首发命中,发发命中!”得知射击结果后,38岁的焦锋利激动不已:由他带头研发的直升机新式校靶系统经过实弹检验,获得可靠性验证。

为了创新这项校靶技术,焦锋利奉献出了十年青春时光。探究焦锋利的科研初心,还要从2007年冬季的一次校靶经历说起。

当时,部队突然接到训练任务,需要紧急校准武器系统。时任分队长的焦锋利带领十几名战友赶往机场。由于传统校靶方式费时费力,他和战友们在冰冷的地面上一趴就是几小时,一干就是半个月。任务虽然如期完成,但焦锋利却由于冻伤住进了医院。

“夏天一身汗,冬天一身寒。‘上世纪’的校靶方式啥时候才能更新换代?”焦锋利躺在病床上,满脑子想的都是校靶的事。他了解到,虽然传统的校靶方式已经在部队沿用了很多年,但存在工具不易携带、操作过程繁琐、无法在野外作业等弊端,打起仗来肯定要吃大亏。想到这里,焦锋利心中暗下决心:拼了命也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你一个基层军械师,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行了,操科研院所的心干什么……”当焦锋利要研发新式校靶系统的消息传开后,大伙根本就不看好他。

面对质疑,焦锋利却执拗起来。新式校靶系统涉及光学、电脑编程、软件设计、信号处理技术等多个专业领域。由于国外技术封锁,这方面的设计原理、关键技术,我们一无所知,也无从获得。为了攻克这道难关,焦锋利把目光投向了读研。然而,选择读研就意味着放弃分队长的行政职务,从此转为技术干部。一边是大好前途,一边是科研攻关之路,焦锋利犹豫了。“不管在什么岗位、担任什么职务,都是部队建设的一颗‘螺丝钉’,都在为强军事业做贡献。”一堂思想政治教育课使他豁然开朗。

“实战短板一日不除,战斗力就会受限一日,仗打不赢当什么官也没用。”课后,焦锋利毅然选择了读研。

2010年6月,焦锋利顺利考取了山东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他选学的课程全都和校靶技术相关。重返部队后,尽管科研进展取得突破,但理论和实践之间仍存在不少差距。焦锋利反复修改设计模型,却又总在实践中被推翻。

一次女儿玩玩具,一个小球恰好卡在了一个圆孔上,球心的位置不动,但球在转动。这一发现给了他启发,使他找到了正确的研究方向。

2014年底,这套系统申请立项时,却遭到质疑:一个基层专业技术干部怎么可能在改进传统校靶方式上取得实质性突破。面对质疑,焦锋利没有退缩。旅党委专门向总部分管领导汇报情况。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与一位评审专家交流时,把直升机新式校靶系统的创造原理、设计思路、操作方式等逐一进行说明,得到了充分认可。一家军工企业也看好了这套系统的市场前景,表示愿意合作,并提供资金技术支持。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接下来的科研攻关中,焦锋利不负众望,接连取得了两项阶段性成果,均获得国家专利。

2016年,就在研发进入关键阶段,焦锋利遇到了一道难关。最新设计出的校靶系统模型机因无法实现快速校靶功能,实验宣告失败,数百万元打了水漂,合作企业一度想放弃,科研经费被暂停,技术保障人员也被撤走。就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该旅党委明确表态:科研有风险,党委来买单。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还为焦锋利增配了助手,升级了科研创新工作室……

党委的支持让焦锋利信心倍增,也激发出他不信邪、不服输的倔劲。他白天找构件,晚上做实验,埋头苦干3个多月,最终突破瓶颈,实现全部设计功能。

2017年9月,这套系统一次性通过了陆军组织的技术鉴定会,与会的20余名军地权威专家一致认为:该校靶系统功能性能满足部队野外使用要求,其设计精巧、操作简单、校靶精度高、省时省力,对提升直升机再次出动强度具有重要意义。(苏银成)

分享到:
中国网官方微信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