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设计制造团队:用青春撑起祖国安宁的天空

发布时间:2018-07-09 10:06:12    来源:中国国防报    作者:宫玉聪 郭芷岑    责任编辑:谢露莹

从珠海航展上的惊鸿一瞥、朱日和阅兵场上首次以三机编队的形式接受检阅,到正式列装部队,“威龙”歼-20的热度一直不减。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之际,记者来到航空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和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探寻他们在设计制造战机中如何打造坚强战斗堡垒、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请关注今日《中国国防报》的报道——

  铸长空“威龙” 挺大国脊梁

——歼-20设计制造团队打造坚强战斗堡垒、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纪实

■中国国防报记者  宫玉聪

关键任务党员担当,关键时刻党员冲锋

步入航空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以下简称“成都所”)和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成飞”)的科研工作区,几架战鹰振翅欲飞,昭示着成都所、成飞与这些“空中明星”的血脉联系。大道两旁宣传橱窗里展示的数十位党员先锋的照片和先进事迹,向人们生动讲述着一个个平凡而感人的故事。

成都所某项目办成员叶海就是其中一位。一次风险课目试飞,叶海随保障队伍在现场进行全程保障和协调。试飞期间,一保障人员突发疾病,被送往医院抢救。叶海一方面照顾病重同事,一方面协调后续试飞安排,在发现自己脑袋也隐隐作痛后,他仍坚持留在现场,完成工作交接,保证风险课目按计划试飞。

“这是军人手中的钢枪。”在成飞装配车间,张泰军晃晃手中的铆枪,就钻进机舱。虽然是一名“90后”年轻党员,但他已是知名的全国技术能手。张泰军和工友的任务是把上百万个零件组装成一架架战鹰。战斗机舱内体积小,结构复杂,留给工人的活动空间十分有限。工人大多数时间只能趴着、躺着、甚至跪着进行铆装,一天爬上爬下十几次,一趴就是几个小时,而主管领导每天深夜都要召开现场技术分析会。大家幽默地说:职工天天泡“酒吧”(久趴),干部天天进“夜总会”(夜间总开会)。

回忆起型号攻坚期间一个个难忘场景,成都所党委组织部同志介绍说,“关键型号有党员攻关、关键任务有党员担当、关键时刻有党员冲锋”,这是歼-20设计制造团队近年来在党建工作中一贯坚持的做法。无论在科研攻坚一线还是支援保障现场,都可以看到党员突击队奋勇当先,为型号研制奋战在一线的场景。深夜,成飞外面路边摊时常出现匆匆吃点东西又急急回到加班现场的身影。生产车间还开通“现场直通车”,遇到问题,蹲点守候的设计人员在生产现场第一时间制定可行方案。

成飞党委组织部同志介绍,党组织“朋友圈”也在型号业务拓展中以共建形式同步加强,不断扩大。备战朱日和阅兵,为加强对某部队的服务保障,成都所保障分队与空军某部机务大队成立“服务保障临时党支部”;新机研制进入攻坚阶段,有关单位深入开展“厂所共建”,成立“党员联合突击队”,开展技术交流和集智攻关;成飞主动与重点成品、零件配套供应单位开展“基层党组织共建”,打破“无形壁垒”,创新协同机制,促进型号研制协同推进;在型号研制外场成立13个党小组,确保“型号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

  成飞组织党员先锋工程活动。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歼-20研发和制造团队就是这样一群仰望星空的人。夜深人静时,歼-20总设计师杨伟办公室的灯总是亮着。早上7点至深夜,是他的工作时间。型号研制进入关键阶段,清晨五六点他就会开启工作模式,只争朝夕的拼命劲儿让大家肃然起敬。杨伟经常说,国家把最好的飞机项目交给我们来做,就是把国家未来空中安全的重任交给我们。所以,我们每个人搞的不是一个“轮子”,不是一个“把手”,而是与国家安全紧紧相连的航空装备。

在成飞高级工艺师刘顺涛的实验室里,他向记者讲述了几年前那个下午看到歼-20首飞新闻时的激动,仿佛一股强大的电流瞬间击中每一根神经。这两年,刘顺涛每年都会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与学弟学妹交流。他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名校毕业生选择加入这支“铸剑者”队伍,因为这里能够“立大志、入主流、成大事”。

为实现航空强国的梦想,设计师和工人奉献着忠诚、智慧、才华乃至生命,却在很多时候只能默默无闻。在这里,出差和加班是家常便饭。他们只能跟家人说要加班和出差,家人多少有些抱怨和疑惑。为此,成都所与成飞分别组织了“家属开放日”活动,让家属在参观中了解整个单位的工作氛围,也增强他们身为军工人亲属的自豪感。

6月29日,应邀来到成都所作《共产党人的信仰与生活》专题讲座的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刘哲昕感慨地说:“当你和这群军工人谈奉献、责任和荣誉时,你会看到每个人脸上骄傲的光彩,我从他们眼神中读懂了信仰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

用青春撑起一片安宁天空

“这样一款先进产品,现场没有一张图纸。”在成都所科研大楼,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全数字化飞机研发体系。这一技术创新实现了飞机设计完全无纸化,彻底变革了战机研发模式、流程与体系,大大缩短了战机的试制周期。

这样的创新,在歼-20身上有很多。通常研发一款新机,采用的新技术一般不会超过30%,三代机采用的新技术一般超过60%,歼-20的新技术含量更高,许多新技术几乎要从概念起步。一个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歼-20设计制造团队是如何一步步跨越的?

这一跨越的背后是一代代航空人对祖国航空事业满腔热忱和执著追求的薪火相传,也是研制团队不断追求极致的创新实践。歼-10飞机总设计师宋文骢院士在《鸿爪留痕》一文中写道:40多年前,一群年轻人响应国家建设“三线”的号召,从全国各地来到四川成都,成立成都所,从事军机研制工作,同成飞形成一研一制的格局。

一代飞机带走的是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的心血、一代人的奋斗,却撑起祖国天空的安宁。40多年来,从平房到高楼大厦,从歼-9、歼-7C/D到歼-10、“枭龙”系列、歼-20,从白纸算尺、铅笔画图到数字化设计、虚拟仿真……航空人用理想、信念、坚守与奉献,一次次拉近中国航空工业与世界的距离。他们播下的一粒粒“自主创新”的种子,会长成参天大树,形成一片遮天蔽日的航空产业“大森林”。

“在未来的世界航空装备制造业格局中,是别人根据我们的装备来调整自身装备发展目标,而不是相反。”远眺前路,杨伟给自己和团队设定了更高远的目标……

  成都所研制人员在现场攻关。

1  2  3  4  >  


分享到: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