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机飞行员改飞无人机,他再战蓝天

发布时间:2018-07-06 09:05:46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易灯 董宾    责任编辑:谢露莹

改飞无人机前,特级飞行员陆冬辉曾获空军“金头盔”桂冠。空军报记者  余红春

倔强刚毅的寸头,也拗不过时间,渐渐染了霜——

“既然放不下飞行,来到了无人机部队,更要抓紧时间干点事”

“快,还有几分钟准备时间!”陆冬辉“嚯”地抬起小臂,目光投向左手内侧飞行腕表的指针。

试飞站不少官兵都知道,这是陆冬辉的习惯动作。

陆冬辉似乎没意识到这一点。他每天风风火火,不管理论学习,还是飞行训练,手头似乎总有忙不完的事,时间总是不够用。

这种感觉,并不陌生。夺得“金头盔”后,他连续几年参加空军对抗空战竞赛考核评估工作。竞赛规则自由度的不断放开,兄弟单位追求战斗力的千帆竞发,无不让他感到迫在眼前的时间焦虑。

看看自己,年龄已过不惑。这几年飞战斗机时,精力体力明显不如以前。倔强刚毅的寸头,也拗不过时间,渐渐染了霜。他不断提醒自己,“既然放不下飞行,来到了无人机部队,更要抓紧时间干点事。”

光阴,是自然的刻度,也是生命与使命的价值表。因循守旧,只算活在过去;畏葸不前,时钟原地停摆;奋发进取者,总是追赶甚至试图超越时间。

从到无人机部队起,陆冬辉就开始了对时间的追赶。战友们记得,刚上手操纵无人机时,他总抱怨,无人机飞行速度、姿态转换太慢,没有战斗机那么刺激带劲。

读懂陆冬辉的人都知道,其实,他内心是在为新质战斗力的快速生成而着急。

今年,陆冬辉担任了试飞站站长。在查阅无人机实战运用的相关资料后,他敏锐的意识到,无人机改变和缩短了传统作战的节奏和周期,未来战争将日趋无人化。

“看来,我们更得加快速度!”陆冬辉看到,经过第一茬人的艰辛努力,为这支年轻的部队打下坚实基础,但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随即,一场场与时间的竞速开始了——

以前,无人机部队大多原地部署,机动作战训练不充分。“未来作战是全域作战,动得少、动得慢怎么行!”陆冬辉抓紧带领官兵完善程序、组织训练。3月下旬,该站组织全要素机动演练,方舱撤收架设时间比去年缩短三分之二。

陆冬辉带领大家总结出一套无人机训练规程。他说,无人机训练法规体系早一天得到完善,就能早一天助力训练。

无人机不是“独行侠”,必须深度融入作战系统之中。从无人机和有人机各自为战,到无人机和有人机相互协作,再到无人机引领作战并担负主要作战任务,是未来战场的大势所趋。如何加快这一系列转变?

前段时间,试飞站领受了试飞某新型无人机的任务,人才缺口的问题立即显现。如何超前储备骨干、加快培养人才?自接到任务起,这些问题始终盘桓在陆冬辉心头。

那晚,跨昼夜飞行训练结束后已近半夜,陆冬辉没有着急退场,而是留下来和分管作战训练的某部副司令员李欣商量人才培训计划有关细节。

就在上个月,陆冬辉给全站官兵出了3道思考题,既有对工作生活的看法,也有对职能使命的理解,其中一个题目就是:对试飞站组建以来这几年工作怎么看,下一个4年工作怎么干?

有人说,光阴是一条绵延的隧道,既能透视过去,也能远望未来。从当下向远方眺望的陆冬辉和战友们,找准他们努力的方向了吗?

陆冬辉没有直接回答,却和记者谈起了纪录片《百年巨匠——齐白石》。他说,齐白石之所以能衰年变法,正因为他为事业加载了时间,并超越了时间。

强军事业更需要快马加鞭,在追赶中超越,才能实现新质战斗力之“新”。

记者想,这便是陆冬辉和战友们的答案。

“任务载荷”越大,能干成的事就越多——

“我喜欢高中时读过的一句诗: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又一次训练。一架银灰色无人机逆风升空。翼下挂载的一枚枚导弹,如一枝枝引而待发的箭矢。

在无人机部队,有一个常用词汇叫“任务载荷”,即一个无人机平台所搭载的任务设备。任务载荷越大,其能执行的任务就越多。

记者由此想到,和无人机平台一样,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年龄平台、岗位平台、职务平台。平台是客观的,但“任务载荷”却由每个人主观加载。

陆冬辉的“任务载荷”是多少?记者试图掂量一二。

刚调到试飞站时,还是普通飞行员的陆冬辉发现,每次技术研究,总有不少人习惯“照本宣科”。于是,他给自己加了个新任务:提问。

每次大家都发完言了,他还不算完,非要问出个一二三。“操纵程序是什么?”“失速有什么表现?”“特情如何处理?”

一连串疑问、不停追问,那些准备不足或研究不深的战友每每被陆冬辉问个大红脸。私下里,有人扯他袖子,他却不以为意:“想学习研究搞深搞透,就得加加码!”

“陆站长的‘任务载荷’够大!”试飞站作训参谋黄超记得,去年10月,站里组织无人机实弹打靶试验,又是发发命中。起草任务总结材料后,他客气地请还是飞行员的陆冬辉把关。

没想到,草稿上被批注、修改得密密麻麻。第二天一早,陆冬辉将材料还给黄超,还加了一句:“改了我再看看!”一稿改毕,送给陆冬辉,二稿又被修改了很多。

在那次任务总结会上,陆冬辉提出,虽然前几年实弹射击训练发发命中,但条件设置的实战背景不够全面、立体,从实弹到实战的步子得再快点!

今年1月,担任试飞站站长后,陆冬辉的平台更大了,“载荷”更多了。他积极争取上级机关支持,设计制作出集装箱、水泥墙、移动车辆等一批实体靶标。

今年实弹打靶训练,试飞站一改过去惯例,给每枚弹都设置了不同的实战背景和作战任务,按照边界条件投射弹药。

对于“任务载荷”,陆冬辉有自己的理解:其实,大家的平台都差不多。加装少了,会轻松些,不过那样能干成的事自然就少;加装多了,难免需要多费力气,但如此一来能干成的事也就多了。

之前,有个别飞行员缺乏对无人机部队的深入认识,不敢不愿与无人机同场合训。陆冬辉和战友解释半天,还是有人半信半疑:“你们可要保证无人机不会失控啊!”

去年6月,空军“蓝盾”演习开战,陆冬辉所在的无人机部队配属给了“蓝军”。

证明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夜幕落下,陆冬辉和战友操控无人机起飞。只用一个多小时,他们就综合利用多种侦察手段,将“红军”导弹阵地摸了个一清二楚。第二天,凭借无人机提供的战场情报信息,“蓝军”战机精准命中目标,大获全胜。

到了第二期“蓝盾”演习,无人机部队变得“抢手”了。没想到,陆冬辉又主动将侦察反侦察手段向对手和盘托出。这无疑增大了任务的难度,陆冬辉却说:“难度大了是好事,能逼着双方研究得更深!”

陆冬辉坦言,作为一支新质战斗力部队,目前无人机部队在训练、装备、人才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矛盾困难,“但组织提供了这个好平台,我们每个人都多加装点‘任务载荷’,达到目标不就快些了吗?”

夜已深,陆冬辉仍谈兴很浓。他提到,自己读高中时,曾迷恋过汪国真的诗。

直到现在,他仍然可以背出这经典一句:“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这,无疑是送给一名新时代奋斗者、担当者的壮美诗行。

<  1  2  3  >  


分享到: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