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员中心五十年建设发展记事

发布时间:2018-04-01 07:30:36    来源:新华社    作者:朱霄雄    责任编辑:陈训迪

   原标题:传承红色基因 担当飞天重任

   ——中国航天员中心五十年建设发展记事

2003年10月15日,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出发登舱前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新华社北京3月31日电(朱霄雄)五十载寰宇筑梦,半世纪求索苍穹。中国航天员中心成立五十年来,一代代科研人员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矢志航天、团结攻坚,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航天医学工程发展之路,把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镌刻在浩瀚太空。

  创业的艰辛,铸就了红色基因的根系

梦想犹如灯塔,指引前进的方向。早在第一颗卫星“东方红”卫星发射之前,党中央就高瞻远瞩,制定出把中国人送上太空的计划。

经钱学森同志倡导和推动,1968年4月1日,宇宙医学及工程研究所光荣诞生了,这就是中国航天员中心的前身。创业者们借址办公,仅1968年到1970年的3年时间里,先后三易办公地点,最艰难的时期,曾在操场上搭起33顶帐篷,一边抓科研,一边搞建设。

物质的匮乏没有难倒创业者们,他们瞄准“打破美苏空间垄断,为中国人早日上天作贡献”的目标,在起步晚、差距大、条件差的困难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承担了曙光一号飞船生命保障和环境控制系统研制,开展并完成了53项主课题任务,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套航天服、第一批航天食品,选拔出20名待训航天员。

就在各项工作如火如荼展开时,由于种种原因,“曙光一号”任务被按下暂停键,中心是否有继续存在的价值也引起了广泛议论。在这面临转折的紧要关头,在钱学森同志的有力指导推动下,力保中心编制不撤、科研方向不变、骨干队伍不散。

从1983年到1985年,中心的人员编制从900人减到450人,再减到360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保存了宝贵火种。

面对困境,中心全体科研人员矢志不移、初心不改,喊出响亮的誓言:“只要国家不作出不发展载人航天的决策,航天医学工程预研就必须坚持!”

他们克服编制缩减、经费不足的重重困难,坚持开展航天医学跟踪性研究、航天人-机工效研究、电子计算机应用研究与航天生物医学工程(搭载)研究,主动承担起其他与载人航天相近的研究项目和试验任务,为后续载人航天工程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梦想的启航,接续了红色基因的血脉

伴随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脚步,中国人的目光再次聚焦魂牵梦绕的太空。1992年9月21日,党中央作出了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心科研人员久久凝盼的载人航天事业迎来了新的曙光!

然而,已经距加加林首次遨游太空过去了31年,距阿姆斯特朗“迈出人类一大步”过去了23年。

逐梦的征途漫长修远,追赶的脚步永不停歇。面对巨大的差距,中心作为国内唯一从事航天医学问题与相关工程技术研究的专业单位,再一次扛起“将中国人早日送上太空”的千钧重担,肩负起航天员选拔训练和相关产品研制的艰巨任务,不断创新、谋求跨越,走出了一条投入少、见效快、后劲足的航天医学工程发展道路,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9类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

——形成了完整的航天员选拔训练体系,建造了航天飞行模拟器、模拟失重水槽、舱外航天服试验舱等十余个大型地面训练试验设施,选拔培养了21名优秀航天员;

——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员健康保障机制,走出了中西医结合的航天员健康保障之路;

——突破和掌握了航天飞行器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关键技术,实现了航天员从短期飞行到中长期飞行的生命安全保障;

——自主研制了以“飞天”舱外航天服为代表的航天员系列化功能服装,展现了航天员良好形象;

——研制生产了6大类上百种航天食品,把“舌尖上的中国”带进茫茫宇宙;

——设计并完成了近百项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为后续空间站建设和深空探测积累了宝贵数据;

——提出了飞行器设计和飞行试验各个阶段的医学要求,全面建立了有害环境因素医学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体系;

——设计了企鹅服、太空跑台等多项失重防护措施,有效减少太空特因环境对航天员的不良影响;

——创建了航天工效学评价体系,确保了航天员安全、高效完成各项工作。

中心航天人迈着坚实的步伐,一步步走向世界航天科技的高峰,在茫茫宇宙树起了一座座中国航天的历史丰碑。

2006年9月16日,航天员费俊龙(中)在辽宁进行丛林野外生存训练。新华社发 朱九通 摄

 飞天的壮举,结出了红色基因的硕果

1998年1月5日,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14名优秀飞行员,齐聚北京航天城。面对鲜艳的五星红旗,他们庄严宣誓:“我自愿从事载人航天事业,成为航天员是我至上的光荣……”

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正式成立了。2010年5月,又有7名飞行员光荣地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

太空与天空仅一字之差,从优秀飞行员到合格航天员的转变,却需要在千锤百炼中加钢淬火,在全面重塑中凤凰涅槃。全体航天员以超常的付出苦心砺剑,以惊人的毅力挑战极限,不断磨砺飞向太空的坚硬翅膀,11名飞天英雄披着彩虹出征、踏着烈焰升腾,一次次将祖国荣耀写上太空。

——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首飞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

——2005年,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踏着飞雪出征,驾乘神舟六号,开创了多人多天飞行的历史。

——2008年,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驾乘神舟七号,首次太空出舱,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

——2012年,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驾乘神舟九号,以太空穿针的中国精度,完成了首次手控交会对接任务,进驻天宫一号。

——2013年,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驾乘神舟十号飞向太空,开展了中国首次太空授课,在广大青少年心中播下科学和梦想的种子。

——2016年,航天员景海鹏、陈冬驾乘神舟十一号飞行33天,实现首次中长期驻留,为后续载人空间站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伴随着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的更大、更远,中国航天员中心向着世界一流的标准大步迈进。

——建成了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航天食品与营养工程实验室、航天员健康中心,参与了“火星500”国际试验,组织了“绿航星际”4人180天密闭舱驻留等一系列大型科学试验。

——锻造了一支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涌现出以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人才方阵。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发明专利173项。

——广泛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组织了“人在太空”国际学术会议、太空探索者年会、人因工程高峰论坛、中欧航天员培训等合作项目,在世界舞台响亮发声。

   精神的高地,传承了红色基因的灵魂

五十年,一幅瑰丽多姿的飞天画卷;

五十年,一座巍峨不朽的太空丰碑。

破解中国航天员中心不断腾飞的密码,不难发现,这是一部听党指挥、不忘初心的筑梦史,这是一部敢于创新、勇于超越的奋斗史,这是一部辛勤耕耘、锲而不舍的奉献史。

走进中国航天员中心,“载人航天、人命关天”“航天员在我心中、航天员安全在我手中”“用手只能做对、用心才能做好”等标语随处可见,质量文化已深深融进每一名科研人员的血脉灵魂。载人航天工程启动以来,中心从未发生质量问题影响工程进度的情况。

五十载风雨兼程,五十载筑梦九天。在红色基因的传承引领下,航天员大队等3个集体被授予荣誉称号,11名航天员被授予“航天英雄”“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1人被授予“火星模拟飞行试验功勋”荣誉称号,4人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2018年初,航天员群体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奋进新时代、筑梦写忠诚”的英雄事迹在全国全军广泛宣传,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肯定,引起了极大反响。

但每当问及航天员此事,他们总是谦虚地说,光荣属于伟大的人民,属于全体航天人。

行程万里,不忘来路;饮水思源,不忘初心。建设航天强国的号角已经吹响,空间站时代的蓝图已经绘就,在筑梦九天的新长征路上,中国航天员中心必将书写辉煌灿烂的崭新篇章!

分享到:
中国网官方微信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