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发射车关键时刻“冒泡”了,尴尬遭遇引反思

发布时间:2017-12-22 10:57:59    来源:    作者:张新 孙飞等    责任编辑:金玉泽

 

  从“授鱼”到“授渔”——

提升部队自身“造血能力”

军工企业伴随保障让部队省了不少心,部队官兵尝到了甜头,也吃尽了苦头。

那次,某部参加上级组织的一次实兵对抗演练。某型导弹发射车在关键时刻突然“冒泡”,眼看目标步步逼近,官兵们却束手无策。等到企业技术人员修好装备,战机已贻误……在兄弟部队面前丢了脸,复盘会上,官兵们脸上火辣辣的。

军工企业提供上门服务,能有效解决装备的疑难杂症,但弊端是所需时间太长。“这要是在战场,还没等技术人员出现,说不准部队就成了‘炮灰’。”对此,参训官兵是一肚子牢骚。

这次尴尬遭遇,引起军地双方领导深刻反思。客观上讲,企业人力资源有限,难以覆盖部队大量的演训需求。部队当了“甩手掌柜”,自主排故能力明显减弱,以后真上了战场,怎么办?

“授鱼”更要“授渔”。随后,部队联合相关军工企业出台了一系列整改措施。针对新装备列装后出现的“疑难杂症”,他们积极开展装备理论宣讲、岗前技术培训和业务知识辅导。为了提升部队自主维修能力,技术人员帮助官兵梳理总结故障规律和维修方法,并建立武器装备故障数据库,共同探索维修保障对策。

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帮带下,部队一批维修骨干相继涌现。今年7月,某防空旅长途奔赴至东北某地,参加上级组织的实兵实弹演习。对抗中,该旅接到友方部队发来的共享空情:多批敌方空中目标向阵地袭来。参演官兵启动警戒雷达迅速锁定目标,把各类数据同步传至中军帐。

正当目标步步接近火力范围,忽然,指挥车屏幕黑点频闪……

危急时刻,曾在多家军工企业见学的该旅雷达技师王存龙迅速进行检修,很快排除故障。片刻,指挥通信系统重新投入使用,演练任务出色完成。

从单独“坐诊”到联合“会诊”——

破除壁垒提升融合效益

一次排故经历,促成了多家军工企业的“联姻”。

那次,某师新型战机进行系统升级。这款系统由原来的1种雷达换装为多种不同型号的雷达。然而,这些雷达分属不同厂家,雷达之间兼容性不够好,经常发生技术不对接、信息传输不及时等问题,给部队装备保障带来诸多不便。各生产企业不断派人到部队检修,但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长期以来,我军有的装备由多家军工厂联合生产,零部件也是出自“多门”,有了问题大家相互沟通不及时、不到位,导致有的装备故障久拖不决。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打破思维、利益固化的藩篱壁垒,让各生产企业能够真正融到一起。在部队和军代局的积极协调下,军地协调会如期举行,多家相关企业的技术人员汇聚一堂,和部队一线技术人员一道,展开磋商、试训、攻关,最终成功解决了各雷达之间的兼容问题。

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才能获得更广阔的天地。军工企业间的深度融合,让部队得到了更可靠、全面的技术支持,不仅解决了困扰官兵多年的装备故障问题,企业自身也闯出了一片新天地。这种双赢模式,促进了军民融合向更高维度、更深层次发展。

在不久前的一次联合作战演习中,某师飞机信息设备与兄弟部队链接不顺畅,造成信息沟通不便。该师迅速与工厂和科研院所进行对接,各单位技术人员及时赶赴部队,联合“会诊”——用某先进技术对飞机信息设备进行升级改装。

技术一组加改装、技术二组信息链接和数据分析、部队小组操控通信台……时间刻不容缓,技术人员连夜制定分组方案开始实施。改装中,他们根据飞机性能和各自雷达特点合力攻关,很快就解决了链接不畅的问题。装备调试后,官兵能立即熟练操作使用。

“会不会破藩篱,对军地双方是一种问题倒逼;敢不敢拆壁垒,对军地双方是一种现实考验。”北部战区海军航空兵保障部部长刘超远对记者说,就装备保障而言,军地各有自身特点规律。破藩篱拆壁垒,考验的不仅仅是既得利益,有时候还是眼界和胸怀。“自以为是”的故步自封,一定走不出原来的“小天地”;“坐井观天”的抱残守缺,绝对干不出面向未来的“大事业”。

<  1  2  3  >  


分享到: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