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平射迫击炮打碉堡:用高粱秆套炮弹

发布时间: 2017-12-11 13:35:16    来源: 中国军网    作者: 宋涛    责任编辑: 谢露莹

  八路军修械所修理缴获的日制轻机枪

围三阙一 攻心为上

明代兵书《百战奇略》中曾这样描述攻城作战:“凡围战之道,围其四面,须开一角,以示生路,使敌战不坚,则城可拔,军可破。”这一战术在敌后战场中同样适用,八路军在山地攻坚战中多次使用,以较小代价攻克敌军据点。

1943年6月,日军第36师团第222联队及伪军一部进占太行武东抗日根据地腹地蟠龙镇。8月17日,八路军和地方民兵发起反击,很快消灭了日军三个大队,将残余日伪军困在蟠龙据点内。民兵“地雷大王”王来发还在敌据点附近埋雷22颗,炸死日军28人,使其不敢“越雷池一步”。在围攻据点的同时,八路军还对敌军展开强大的“攻心战”,武工队趁夜进入蟠龙,写标语,散发反战传单,有时还摸到敌军炮楼下,向伪军喊话,给他们上“政治课”。在政治攻势下,伪军不断缴械投诚,到最后连日军也难以支撑,只好弃镇而逃。

发生在八路军太岳军区的沁源围困战则是更为著名的战例。1942年10月,日军侵占山城沁源并做了长期固守的打算,企图将其变为“山地‘剿共’实验区”。八路军决定对敌展开“长期围困战”,为此特意建立围困指挥部,组建13个游击集团。围困战开始后,他们首先发起“空室清野运动”,把水井填死、碾磨炸毁、粮食运走,不让日军“以战养战”,接着又掀起“抢粮运动”,趁夜摸进敌据点,将日军抢劫的粮食夺回来,有一次竟有万余军民出动,后来又出现了“劫敌运动”,中国军民不仅夺回日军抢走的牲畜,连日军军用物资也敢“劫”,令其惶惶不可终日。

1943年初,日军调来第36师团一部换防,死守沁源城关和交口两点,并加修二沁(沁县至沁源)公路,为此八路军把围困重点放在二沁公路和沁源城关。指挥部把受过训练的民兵编成“轮战队”,在公路、据点周围遍布地雷,不断展开伏击,使日军寸步难行。

1944年春,沁源党政军民实行总动员,对日军发起更大规模的围困战,光在日军交通线上就布雷1.5万余颗,日军据点完全变成“孤岛”。最终,沁源日军仓皇弃城逃窜。在超过两年的围困战中,沁源军民共作战2700余次,毙伤日伪军4000多人,解救被抓群众1700余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分享到: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