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工业集团北方车辆研究所技术员张海全正在检修陆军某型坦克。大海摄
初秋时节,从黄沙戈壁到茫茫草原,从高原山地到南海之滨,部队走出营盘,挺进驻训地,展开野战化、实战化练兵。
与滚滚铁流同行,与官兵同披征衣。在充满硝烟的演兵场,来自军工企业的一支支技术保障力量紧随部队行动。
前不久,在华北某训练基地,千军万马激战正酣。与此同时,由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等多家军工企业抽组而成的工厂技术服务大队闻令而动,与部队的保障力量密切配合,圆满完成了伴随保障任务。
向组织建设要保障力——
联合保障机制将陌生的“几家人”拉进“一家门”
“走上战场就是‘兵’,演训一线保打赢……”今年7月1日,一场以“庆祝党的生日,打好演训技术保障攻坚战”为主题的活动在草原深处某驻训地举行。
活动现场军味十足。迷彩帐篷前,参训人员佩戴党徽,重温入党誓词、开展挑应战、进行承诺签名……乍一看还以为是部队组织的活动,其实这次参加演训保障任务的却是军工企业技术人员。
该工厂技术服务大队领导介绍,这支大队成员由上百家单位数百名技术保障人员组成,保障数十支部队上百种装备。
人员来自不同单位、任务又高度分散,如何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是他们解决的首要问题。“发挥党组织作用,是提升保障力的关键。”该大队领导说,大队组建时,就成立了临时党组织,大队设党委、中队设党支部、分队设党小组,支部书记由军代表担任,确保人人都在组织里。
“虽然我们不穿军装,但作为党员就要‘把一切献给党’。”记者了解到,临时党委“一班人”每天深入各个保障点,现场指导和组织安全检查;各级党组织各尽其责,做好思想引导工作;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急难险重任务冲锋在前,大队很快拧成一股绳。
某分队分队长张宝龙刚从坦桑尼亚完成保障任务回国,和家人团聚没几天,就接到演训任务,他二话不说奔赴演训场。他说,作为老党员,又是军工战线老兵,哪里有任务,就应该冲到哪里。
55岁的副大队长刘锦松参加过很多次保障任务,是这条战线上经验丰富的老军工。在他看来,信息化战争作战方式日新月异,企业技术保障要实时跟进,每次任务都是全新的开始。初秋的草原,昼夜温差大,跟随部队前出保障,经常是早出晚归,对技术人员来说,是不小的挑战。“关键时刻,党员冲锋在前不是一句口号。”刘锦松如是说。
未来联合作战,装备也要联合保障。某新装备技术非常复杂,涉及多个配套厂家。为确保高效协同工作,临时党委“一班人”把相关厂家技术人员拉到一起座谈,开“诸葛亮会”,并制定联合保障机制,很快就将陌生的“几家人”拉进“一家门”。在一次演习中,某装备突发故障,3家企业技术人员联手应对,互相配合,主动查漏补缺,迅速排除了故障。
向科技创新要保障力——
作为新一代军工人,要推起新时期的“独轮车”
初秋的演兵场,黄沙漫天,一辆新型战车在演训中突然“趴窝”。
战情传来,工厂技术服务大队帐篷里的显示屏上红灯闪烁。与此同时,伴随保障的检修人员快速前出,迅速诊断装备“病情”。结果显示,故障原因复杂,需要多个部门协同排故。在保障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统一调配下,相关专业保障人员快速集结到位。同时,远程诊断系统开启,后方专家视频连线指导现场抢修……
昔日淮海战役结束后,粟裕将军曾说,华东战场特别是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山东人民的小推车和大连生产的炮弹。放眼当今信息化战场,早已不是独轮车保障的时代,作为新一代军工人,要推起新时期的“独轮车”。
在这次保障任务中,该大队向科技创新要保障力,针对保障部队多、范围广、装备信息化程度高等特点,研发了保障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远程诊断系统,在工厂技术服务大队及中队、分队之间架设局域网,实现了大队、中队和分队的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同时,他们与部队保持信息同步,进行统计分析,形成阶段性评估报告,现场指导装备技术保障,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为部队演训保障提供了技术支持。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两款系统,实现了与部队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装备技术状态的实时监控,既能闭环反馈装备情况,又能提升企业保障力量的反应速度,大幅提升保障效率。
向军民融合要保障力——
军工人主动前出,为信息化战场提供保障
中东战场曾发生过这样一幕,一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在战斗中发现他的“巴雷特”狙击步枪打不出子弹,他马上给巴雷特公司的一名售后客服打了电话。售后客服在45秒内教会这名士兵如何调整机匣,让枪恢复正常使用。随后,这名士兵迅速投入到战斗中。这个故事,给军工人不小的启示。
“提升装备伴随保障能力,是军工人必须锤炼的打赢本领。”该大队领导调研发现,现代武器装备科技含量高,很多故障非专业维修人员很难排除,而部队培养一大批专家型装备技术保障人才难度很大。为适应高效率、快节奏的信息化战场需求,未来除了部队自主保障,军工企业技术人员参与保障也是战场打赢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在演训场上,记者经常看到企业技术人员和部队维修人员相互交流、密切协作的场景。来自黄埔军械修理厂的车间主任周伟平告诉记者,虽然这些保障人员既有部队官兵,也有企业工程师,但走到演训一线他们都是装备的“安全卫士”。
一次演习,部队指挥部刚定下作战决心,该大队就收到了相应的保障清单和作战配属任务。他们迅速制定保障计划,做到部队一出动,配属保障力量就能及时跟上。
与此同时,他们还强化军地联合机制,军代表既当中队支部书记,同时履行军代表职责,打通备件直供绿色通道,切实提高了保障效率。演习过程中,部队需求和企业供应实现了无缝对接,装备维修时间大幅缩短。
保障力就是战斗力,记者在演训场看到,部队装备发生故障后,该大队充分运用野战维修设备,使“战损”装备很快重新投入战斗,实现了功能型伴随保障。训练间隙,该大队还组织厂家技术骨干走进军营,手把手帮助部队官兵熟悉和掌握新装备的使用方法,传授操作维修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