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新闻9月11日讯(通讯员董永康 牛彦澧)黎巴嫩、以色列边境的“蓝线”是联合国为促成黎以和平,三方共同商定的一条长约121公里的临时“撤军线”,用一个个相互通视的“蓝桶”进行标示。因埋藏着数十万枚地雷,“蓝线”附近被称之为“死亡地带”。8月9日起,中国第16批赴黎巴嫩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受领了“蓝线”安全通道维护任务。一个月来,中国扫雷官兵直面种种困难和生死威胁,一次次穿越“死亡地带”,精心守护那条象征黎以关系的“和平线”。
安全通道并不安全。安全通道为架设“蓝桶”而开辟,通常有2米宽,两侧用铁丝网封围,是穿越雷场的唯一线路。因年久失修,部分通道的铁丝网破损、雷场标识丢失、蓝桶字迹模糊、地雷被雨水冲刷进来,有些甚至被人为破坏,给活动在“蓝线”上的联合国人员和当地民众造成极大威胁。扫雷官兵的任务,就是把这些由一批批中国维和部队开辟的安全通道恢复到原状,使其真正为促进黎以和平发挥作用。
踏入雷区处处有惊险。尽管只是通道维护作业,但危险仍然无处不在,因为那是全世界埋藏地雷种类、数量最多的区域之一。每次作业开始,身穿防护服的扫雷作业手按标准作业程序进行探测,特别是遇到有雨水冲刷、地表破坏和不明物体的情况,更要重复探测四五遍,容不得半点疏忽。
扫雷监督员杨剑告诉记者,他第一次维护通道时,就发现了疑似爆炸物,尽管后来查明是废弃电池,但也虚惊一场。官兵从来不敢大意,只因他们迈出的每一个步伐都事关生死。8月30、31日,他们在通道内发现了未爆弹和防步兵地雷。
官兵作业时,不仅要承受地雷的威胁,还要时刻提防野生动物。黎以边境有数量不少的野狼、豪猪等,这些动物可能会袭击专心作业的官兵,还可能受到惊吓后踩爆地雷,从而伤及附近的官兵。每次作业前,扫雷二组组长挪贵东都要仔细观察通道外草丛中纵横交错的小路。他告诉记者,野生动物的活动路线很有规律,通过观察小路走向和粪便,可以判断是否会出现野生动物。野生动物活动路线靠近作业通道时,要时刻关注异常动静,一有情况,就必须退出通道,确保人员绝对安全。
时刻经受重重困难考验。“蓝线”大部分处在崇山峻岭中,有些地段没有公路,所有器材都由人扛肩挑。有的通道内有断崖,官兵只有搭设天梯才能通过,一不小心就可能滚落到雷场中。
有些通道,人为破坏严重,无法判定通道口的位置及通道的宽度。官兵依据联黎司令部提供的图纸,采用GPS定位和图上作业的方法,再结合地上的拐角桩,确定通道入口和走向。每次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监督员和组长查了又查、慎之又慎,做到万无一失。
维护通道的主要工作是修复铁丝网、完善地雷标志、割除植被和对蓝桶重新刷漆。其中,工作量最大的是割除植被。很多地方,草长得比人还高,完全遮住了通道。割除植被并不是单纯的剪和砍,在没有确定安全的情况下,都必须严格按照扫雷标准作业程序一根根、一层层剪,而且每次剪的长度不超过20厘米,一直剪到距离地面5厘米。
官兵作业时还会受到蚊虫和蛇的叮咬,可能是体内缺少相应的抗体,或是“蓝线”上的动物毒性大,后果都特别严重。8月中旬,扫雷三组组长王万兵作业时被野蜂叮咬,半边脸肿起来。跟家人视频通话时候,儿子都不认他了。
敏感区域无小事。“蓝线”处于黎以边境,是历次冲突的第一线,非常敏感、微妙。官兵在“蓝线”执行任务,身处各方势力的全程监控下,必须如履薄冰,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引发误会和争端。
根据规定,“蓝线”作业由黎巴嫩政府军全程陪同,联黎司令部派出加纳、西班牙或意大利士兵担任护卫。每次任务,分队提前与黎巴嫩政府军、联黎护卫沟通,明确会合地点和时间,确保各方协同密切,作业安全可控。作业过程中,遇有不明情况,马上向联黎司令部报告,待批复后再继续执行任务。
分队依据联黎规定及多次“蓝线”作业的经验,制定了《蓝线作业十个严禁》,明确了作业过程中不得随意拍照、高声喧哗等纪律要求。每次任务结束后,扫雷监督员不仅向分队领导报告任务完成情况,还要及时反馈所遇到的各种异常情况及处理方式、处置结果等,并及时记录在案,为下次任务提供参考和依据。
据了解,中国第16批赴黎巴嫩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由陆军第75集团军某旅组建。该部自2006年开始派出维和部队,一直在“蓝线”进行扫雷排爆、栽设“蓝桶”,创造了“零伤亡”“中国速度”等奇迹。尽管,穿越死亡地带,直面生死;尽管,遭遇重重困难,经受考验,但他们一直忠实履行使命、维护世界和平,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蓝盔的担当和风采。
截止发稿之日,第16批赴黎巴嫩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已完成30条通道维护任务,并于9月6日开始在雷场中开辟一条20米长的新通道。
扫雷作业手观察处理被雨水冲入通道内的防步兵地雷。董永康 摄
扫雷作业小心翼翼的进行作业。董永康 摄
扫雷作业手在发现地雷的区域进行全面探测。董永康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