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希特勒叫停进攻敦刻尔克之谜

发布时间: 2017-09-02 15:19:06    来源: 参考消息网    作者: 佚名    责任编辑: 金慧慧

随着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战争巨制《敦刻尔克》即将在9月1日在国内上映,国内媒体和军迷对这场发生在77年前的传奇战役的讨论热情也被再次点燃。除关注英国海军英勇救援被围困在敦刻尔克的数十万官兵的行动外,也有不少评论指向了一个至今在世人心中存疑的“谜团”——希特勒为何会在即将围歼逃离至敦刻尔克港的数十万英法军之际,突然下令暂缓进攻?众所周知,正是这次谜一般的“叫停”,为英军作出决策并实施救援行动提供了宝贵的缓冲时间,最终保存了英军赖以抵御德军进攻的最后力量。笔者特意留心了近期对此问题的各种解释,并尝试提出自己的见解。

对希特勒突然叫停进攻的解释,笔者注意到三种观点。第一种是一个偏向于“阴谋论”的观点,认为希特勒是为了故意留给敦刻尔克的英军一条生路,为其与英国媾和换取更优越的条件。此前二战史学界已经广泛批驳过这一观点,在此不赘述。笔者仅举出事实做一个小小的驳斥。如果希特勒确实有心把英军放走,为何不通过外交渠道直接向英国政府传话,而采取这种高度模糊的行动呢?同时,德军在短期暂停后,对滞留在敦刻尔克的英军部队又开展了持续的进攻和轰炸,如若真打算向英军“网开一面”,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第二种解释参考了德军一些高级将领的观点,认为在德军进抵敦刻尔克之前,德军已连续作战两周而没有进行任何休整,德国装甲部队也远超过步兵和补给部队,战斗能力下降。而敦刻尔克地区布满沼泽和沟渠的地形也不适合装甲部队作战,同时英法军的顽抗会导致德军装甲部队损失过大。基于保存实力考虑,希特勒下令德军暂停前进。

这种解释自然比前一种“阴谋论”看起来说的通,但笔者也发现了一些漏洞。首先,德军装甲部队的连续作战能力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般孱弱。在德军装甲部队的装备并未有显著提升的1年以后,德军在苏联战场实施了进攻纵深和时间远超法国战役的作战行动,尽管德军深受疲劳与补给不足之苦,却并没有因此出现损失过大的情况,希特勒也并未叫停作战。其次,关于担心地形不利的问题,在此前,希特勒力排众议决定在地形比敦刻尔克糟得多的阿登地区使用装甲兵,足见他对地形不曾有过多忧虑。至于英法军的“顽抗”,我们试想,数十万补给无着,士气低落,甚至建制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混乱的军队,如果下决心“顽抗”而不是撤退,能对德军造成致命的伤害么?

事实上,此后不久,隆美尔率领德军装甲部队进攻试图据守瑟堡的法军部队,即在伤亡并不大的情况下迫降了法军。笔者相信,如果德军抓紧时间全力进攻敦刻尔克,也会出现类似的情景。此外,希特勒叫停德军对敦刻尔克的进攻只持续了数天的时间,随即恢复了进攻。这几天的时间远不足以补充德军此前的损失,德军的恢复进攻也说明“地形不利”之说缺乏依据。

第三种解释则是以丘吉尔为首的英国观点为依据。这一观点认为是英国海空军的力量优势和英勇作战,最终挽救了敦刻尔克的被围部队。笔者认为这一说法有一定道理,将在后文详述。

看了这么多纷繁的观点,笔者也不禁对探寻希特勒叫停进攻的原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巧,前不久笔者刚刚读完一批德国学界近年来出版的研究法国战役的著作,尝试结合上述著作的观点,为大家提供一个新的认识视角。

让我们把视线移到1940年5月16日。5月13日,古德里安指挥的德军第19摩托化军成功强渡默兹河后,连续三天快速进攻,至5月16日,已经抵达阿登地区的西部边缘,打破了法军所有封闭德军突破口的企图。从这一天开始,德军各部队就开始了“甩开膀子”“向海跑”,力图将部署在低地国家和法国北部地区的英法军一网打尽。

正在德军各级指挥官们一路高歌猛进,甚至连此前对德军的快速进攻持消极态度的德国陆军总司令部都开始跃跃欲试的时候,原本“蛮勇”的希特勒却变得谨慎和迟疑起来。古德里安在他的战争回忆录《闪击英雄》中声称,“我怎么也想不到批准了勇敢激进的“曼施泰因计划”的希特勒,对我突破到底的主张从来没有表示过反对的希特勒,大概是被自己之前的蛮勇吓到了,居然下达了立刻停止前进的命令。”

为何希特勒在围歼英法联军的行动即将大功告成之际,突然下令暂缓进攻呢?战后解密的德国国防军陆军A集团军群的战时日志给出了原因:“元首格外强调了我军侧翼安全的重要性,他指出这不仅仅关系到我军作战行动,同时在政治和国民心理上都会有很大影响。这一侧翼必须万无一失。在这一关键时刻,任何地方出现任何闪失都会给敌军部队和敌方政治领导人创造时机。”

德国著名军事史学者卡尔-海因茨·弗里泽尔认为,希特勒在这一紧要关头突然表现出的谨慎,是由于他在德军实现突破后,无时无刻不担心呈疏开进攻队形向西挺进的德军的侧翼,会受到实力依然强大的英法联军的包抄和反突击。而这一认知,是来自在于德军在1914年马恩河会战后期侧翼受到协约国军队威胁最终失败的经验。希特勒对于重蹈一战覆辙极为恐惧,因而把军的侧翼安全上升到“政治和国民心理”的高度。

然而此时英法军这边究竟是什么情况呢?此时的法军,从最高指挥层到基层部队均已乱作一团,总司令刚刚换将,前线各部队忙于从德军进攻的矛头前撤退。仅有的一些富有进取心的将领,如当时指挥法军一支装甲部队的戴高乐,试图向德军发动反击,却因为进攻组织的太差,各部队严重缺乏协同而自行瓦解。由此可见法军在此时根本没有威胁德军侧翼的能力。

因此,希特勒在总部和前线一众将领的力劝下,勉强同意德军在暂停2天后的5月18日恢复进攻。

然而,比法国盟友稍微镇定些的英军却不甘于就此失败。在德军恢复进攻后的5月19日,英国远征军开始筹划向德军侧翼的阿拉斯方向发动反击,并且试图协同友邻的法军一道参与进攻。随即英军在5月21日向挺进至阿拉斯地区的德军第7装甲师(当时该师师长就是日后著名的“沙漠之狐”隆美尔)发动进攻。起初,德军被英军的反击所震惊,一度损失了一些兵力。然而,英军发动进攻不久,即因不熟悉地形,兵种协同太差,通讯保障不利等原因,在进攻中陷入混乱。此后不久,英军的装甲攻势又一头栽到德军的预设炮兵阵地内,英军的攻势遂告终结。

虽然英军的反击很不成功,但德军内部却被英军的行动吓得不轻,如克鲁格,克莱斯特等高级将领纷纷下令暂缓进攻,调整侧翼。而此前就对快速进攻非常迟疑的希特勒,更是抓住了自证观点的“救命稻草”,经过一番犹豫,于5月24日下达了那道著名的“敦刻尔克禁止前进命令”。

值得注意的是,在希特勒第一次下令暂停的5月16日,以及英军反击失败后的5月22日,英法军都尚未撤离至敦刻尔克港。如果没有希特勒两次叫停命令的延宕,德军装甲部队极有可能抢在英法军之前占领敦刻尔克港。倘若如此,传奇的“敦刻尔克撤退”的前提将不复存在。

同时,除因担心侧翼安全并被英军反击吓破胆外,希特勒下令暂缓(而不是终止)进攻敦刻尔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是他对于英国海空军的力量,以及港口的作用,做了过低的估计。前文曾经提到,英国海空军的力量优势和英勇作战最终挽救了敦刻尔克。而英国海空军之所以能发挥其作战力量,与希特勒对英国海空军的能力认识不足有密切关系。希特勒原本认为,被围困在敦刻尔克的英法军部队早已如瓮中之鳖,延误几日进攻也无法逃跑。不料在英国空军的掩护和海军的努力上,不到10天,被合围的30余万军队即“扬长而去”。

在讲完了希特勒叫停进攻敦刻尔克的原因后,笔者还想对希特勒的行为背后的思想根源做一个总结。无论囿于一战经验,担心侧翼威胁而被英军吓破胆,还是对英国海空军的强大战力做了过低的估计,究其根源,都反映了希特勒对于现代战争的战略和战役法缺乏基本的了解。诚如目前德国史学界较新的观点,希特勒对于战略和战役计划的选择,往往基于他对战术角度的痴迷,对一战西线经验的盲目推广,以及对个人意志过分的迷恋。由于缺乏对于现代战争形态的认知,希特勒会在德军高歌猛进时担心侧翼不稳,会在英国舰队驶临港口时依然认为英军无法走脱。而这一被德军在法国的胜利所掩盖的缺陷,却在此后德军与苏军和盟军的世界战争中不断显露出恶果,最终吞噬了纳粹德国称霸世界的幻梦。

分享到:

热点资讯

热点资讯

热点资讯

参考消息网
中国网官方微信